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半截蜡烛》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半截蜡烛》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半截蜡烛》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实物——半截蜡烛。完成说话练习:这是半截           的蜡烛。

2、出示课题:19 半截蜡烛

二、初步感受课文:

1、过渡: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这半截不起眼的蜡烛藏有                    ,关系到

关系到                              。

2、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3、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4、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

三、精读重点段落:

过渡: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1)从“急忙”你看出什么?

“轻轻”呢?

(2)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3)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她担心:                           。

情急之下,           的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2、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1)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2)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3)出示: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已经没有必要,杰克面对          的危险,心想:                            。于是,他        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坐着,等着                             。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4)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          的东西,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           。伯诺德夫人的心                 ,她似乎感到                                              。

(5)我们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节!

3、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过渡: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分角色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过渡: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2)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过渡: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

1、出示: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克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奎琳心想:                 。

2、总结: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3、拓展: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其实,我们也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下面请看某位同学写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不知怎么搞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呀,这里真静啊,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

(1)轻声读,评价一下这段话。

(2)小练笔:

要求:1、题目自拟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如课文中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半截蜡烛教案 篇二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用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

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

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全盘包办代替。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篇三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保护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课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

课前,考虑到课文故事发生在离学生生活时代比较遥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对当时的战争背景知之甚少,会影响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备课时, 我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同时自己也特意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二战的资料,数据,上课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知道法国人民进行的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正义之战,为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课上,我着重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这句话,感受蜡烛与一家三口的生命息息相关。第二,我在课堂上突出了文中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句段,采用说话练习:"当 ( )的时候,( )心想( ),于是就( ).可以看出( )." 通过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悟,使他们深刻的领悟到母子三人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镇静从容,机智勇敢,并在他们感悟之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明确中心,母子三人在敌人面前之所以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完全是出自于他们那颗崇高的爱国之心。

在本课最后,我采用"颁奖"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给这次战争胜利者颁奖,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 你最欣赏谁 同学们经过积极的交流讨论,认识到一家三口都功不可没,体会他们在整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文章更为完整,是整堂课更加缜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整堂课学生的感悟,理解及朗读都很到位,只是整个课堂仍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了一个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课堂上仍是以老师为主导。其次,由于前面环节进行的不太紧凑,致使到朗读杰奎琳一部分时非常仓促,时间的把握上还需改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孩子们上演了一幕幕无法预设的精彩,如“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哪个字应该重读?孩子们的答案各有不同又有相同的目的。作为导演他们也呈现了不同的风格,有强调蜡烛的,有强调钟的滴答声的,也有强调德军眼神的……

我自己觉得课堂上如果再精细些,再沉稳一些,如“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提”,再抠得再细一些就更好了。

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特别是胆小不爱发言的孩子的关注。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一、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二、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 “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军人:(略)

五、小组组合表演

六、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篇五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历)声喝(hē hè )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è é)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叶),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fo fu)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sì shì)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用“——”画出来。

2、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厄运是什么意思?本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着越来越短的蜡烛,杰克会想些什么呢?写出杰克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____  ____  ____  ____

3、“娇声”的意思是____,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官说话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 DU6 WO 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dThg 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Xin 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do y0 mXml…6 mbo…6 m1

()()()()

qidng d6o叁you wei ru6 zh怠n ding

()()()()

didn r6n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绝密情报的呢?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3节。

(1)自读。想一想: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板书:点燃。)一旦绝密情报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2、讲读第4 —5节。

过渡: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1)指名朗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2)提问交流。(板书:端走,夺回。)追问:杰克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学生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3、讲读第6 —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2)啊!多危险呀!杰奎琳把半截蜡烛拿上了楼。(板书:拿上楼。)我们要为杰奎琳喝彩!我们应该赞颂她什么呢?

(3)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阅读每一部分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三、总结课文。

1、总结性提问。

(1)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2)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能否设计书面的作业?一般要有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作业,当然要注意分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半截蜡烛》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8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