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关于《外国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外国诗两首》优秀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一

赵杰全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构想】

1、这两首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教学诗歌,不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 m.xiaozongshi.com 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练习说明】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⑴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⑶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⑵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⑶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篇二

【创意说明】

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习莱蒙托夫《祖国》

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

宁静

质朴

简单

美不胜收

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

1、了解背景。

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

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三、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四、分组朗读,收束全课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关于《外国诗两首》优秀的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7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