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4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目标导航】

1.收集、诵读课内外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2.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3.能在对范文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习作者的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写作要求】

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读《社戏》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3、重读《背影》《秋天的怀念》,借鉴其具体写法。安排好文章结构与线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技法点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范例作文,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好像写字临帖一样,就是作文起步阶段的“临帖”。

1、放低要求,循序渐进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见作文题就咬笔杆,感到无话可写?问题主要出在要求不当上。学习总有一个过程,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习作亦是如此。学习写作,我们最应先了解“我可以写些什么”,然后是“我可以怎样去写”,而不是“怎样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学习写作,从学习范文开始。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习作起步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点放在段落的练习上。熟练以后,再逐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励创新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茅盾语)因此,在习作练习中,以范文引路,与阅读紧密结合,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范文引路】

枣核/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点点绵绵无尽意,阵阵悠悠思乡情。《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的作品,写于1980年4月,讲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试种的故事,表现了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文章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1)设置悬念。全文用的是半遮半掩法——交待了枣核,却不提枣核的用途,勾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一直读下去。(2)巧妙衬托。揭开谜底前,作者先交待家境:住枫树丛,三层小楼,临湖,花园……工作体面,地位优越,家境富有,他们对大洋彼岸贫穷故乡的思念却是那么强烈!(3)详略得当。老同学思乡,布置了一个“北海”,“北海”里有假山石、小凉亭、红庙、白塔。作者对后三者一笔带过,地摊上买的,得来并不费工夫,略写;唯独假山石来之不易,最能体现思乡之情,详写。(4)适度渲染。且看作者如何渲染假山石的来之不易:开车;几十公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用汽车拉回——购置成本很高,写作成本也不低,但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豁出去了!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仿写,同学们并不陌生,也觉得不是很难,但如何将仿写写好是一直困扰同学们的问题。这次写作教学,同学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互动也很活跃,从同学们当堂写出的作文来看,确实有所收获。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导入(1分钟):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第二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原名,人,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代表作有、(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如:我念“八癞子”(这是我喜欢的词语),考对方写得起不,他写不起,我就教他,他写错了,就叫他改——罚他抄十遍、对方也可以反问:“八癞子”什么意思?或,你写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癞子”造个句子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方位还原、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对对联:老旦出台,扫兴(小丑登场,开心)或,在文中找几个与“极偏僻”“写包票”结构相同的短语

导入(1分钟)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学法指导(30分钟)

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题目

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二,作者

如鲁迅,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

三,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填空: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四,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五,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2、 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3、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 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 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3、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2、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3、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一、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3、 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2、 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二、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1、)散曲知识介绍(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 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3、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了解相关知识,作好记录。2、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

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3、 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教学探讨与反思

[ 内 容 结 束 ]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7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