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一

喻屯二中 李迎春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2、品位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认读字词:

佝偻   倒坍   踝骨   刽子手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发言要点:

2、以那是一棵------------------的树开头,说一段话,说出对那树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要点:

三、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1、用直线划出反映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句子,体会其含义。

2用曲线划出人类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3、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情朗读,品位含义。

四、展开联想,模拟对话。

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说些什么,两人合作,真情对话。

发言要点: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二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厚感情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用词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意味深长。读者稍加品味,便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其思路和写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有关大树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意蕴深刻;其二,按时间叙述,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其三,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在文章较前的位置,意在先给读者一个鲜明的、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一些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文章三个层次的分段,具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即第二部分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或矛盾对立的情况将要讲述,由大树的一种生活状况自然地过渡到另一种生活状况,第三个层次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某一具体事件将要讲述,由写人类文明发展、写大树的自然生活自然地过渡到摹写大树被伐的惨剧;其四,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但却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是因为大树的经历本来就具有撼人心魄、启人深思的特质。更是因为这样写更加符合大树那种向往闲适、恬静的个性特质。    本文的语言表达,以描摹叙述为主,用语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更可算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而来,显示了作者非凡的造句技巧,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感情;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长短句交错相间,用语简省,节奏感强,而又蕴涵丰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鼎钧其人,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2)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3)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4)理解对比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像。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中国台湾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品味,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揣摹,探究,品味散文的主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王鼎钧散文的创作特色。总之,本课的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要把课文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做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1)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张露,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拟采用下列阅读策略:朗读——整体感知;默读——了解行文顺序;跳读——发现精彩片断;精读——探究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层次的内涵;品读——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3)传授散文阅读方法。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4)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重点拨,重启发,重视调控思维难度和理解难度。    (5)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阅读优美的散文,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创造,要创造性的理解文章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学构思    一、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即由学生熟悉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场景(现象),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其乐融融的现象(场景)入手,学生有话可说,能切中课文主旨,并能很快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课文,把握文章行文顺序。    先用默读的方法,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顺序。    三、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先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然后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最后采用跳读、品读的方法,感悟文章冷峻而婉曲、优美而深沉、内敛而蕴味深长的语言特点。    四、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课堂实录师生活动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人与自然既是一对矛盾的主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危及到自然生态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的美好和谐又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有没有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呢?有没有因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延缓某方面事业发展的事例呢?     导入拉近了同学与文章、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生1:有。我生活在枝城,那里有密集的工业区,空气质量很差,街边的树已死了十之六七,现在,大量的居民开始迁往陆城。    师:真是够可怕的!为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你能给有关部门写一封信吗?    生1:我已经在今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写过了。    师:你的行为让教师敬佩,你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学生。    生2: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陆城在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自然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宜都市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生3:我爸爸在政府工作,我听他说,陆城地区宁愿少赚钱,也不发展那些重污染企业,而是发展以蔬菜加工等为主的轻工业。    师:确实是这样,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关注地方时事的学生,真是不简单啊。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那树》,作家用凝练而深刻的语言描写了“那树”坎坷而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同学们,你们了解王鼎钧吗?    生4:王鼎钧,中国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到中国台湾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工作。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    师:王鼎钧可是大师级的散文大师哟!在阅读散文《那树》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散文的相关知识吧!    生5: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一句“王鼎钧可是大师级的散文大师哟!”再次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下面请大家采用朗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顺序。注意朗读要求:姿态正,吐字清,节奏准,感情真。     关于朗读方面的学法指导,不仅必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述非常精练。     生1:这篇散文以大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大树悲惨的一生。    师:写了大树的哪些经历?    生2:开头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友善;从“但是,这世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叙写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这天”到结束,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浓墨重彩的描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大致四件事: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师:为什么说大树的一生是悲惨的?     这个问题问得很简洁,但却切中了理解文章主旨的要害。     生3:早些时候,大树虽然佝偻,已露出老态,但尚能在台风肆虐中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掉下来,夏天里张开巨大的绿盖荫蔽人们,并且,还在黑暗里努力延伸它的树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延伸得更快,于是所有原来地面上的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大树已经是多余的了,最后,由于喝醉了酒的驾驶者被树干撞死,一直默默奉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真是悲惨至极,惨不忍睹。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过渡语)大树的命运真是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散文,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重点语句和语段,要反复地品味那些语言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的词句。     学习语文,离不了品味语言,教师的过渡语言不仅开起了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而且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生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生2:人们“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这是一个拟物句,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对绿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情侣止步”,那树在“暗中伸展它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两处语句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描写出大树的高尚品质,它没有向人类索取什么,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它总是一味地追求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奉献。    师:你的发言既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又赏析了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真不简单。    生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这句话里,作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建设活动在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在不断地遭到破坏,同时也暗示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    生4:“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这样一个哲理,那树生于斯,长于斯,长久在这里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师:以上,大家对大树早期的形象和生活经历以及大树近期面临的和人类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精彩的品析,下面我们重点对文章最后三段进行品读。     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     生5:“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一段中的“咬”“骨粉”“呻吟”都是描写性词语,描画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赏析重点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     师:那么,这三个词分别是从人的哪种感官来写的?    生6:“咬”是诉诸于作者视觉的感受,属于动作描写;“骨粉”也是诉诸于视觉的感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呻吟”是诉诸于听觉的感受,让人感到凄楚异常。    师:你分析得很有深度,这几个词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本段。     重视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再一次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7:这一段要用一种冷峻、深沉的语调来读。我是这样读的,请教师和同学们听完后加以指点。……    生8:“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一句写出了大树虽惨遭人类屠杀,却仍不改为人类服务的初衷的悲壮性格。    生9:“清道妇包着手臂扫街”的情节、“蚂蚁国的故事”充满了悲痛的氛围,饱含了作者的悲痛和愤怒。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0:“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老树面对厄运,用“绿着死”来抗争;“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写出了小动物对于大树即将被伐的悲哀和无奈;“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写出清道妇们对大树被伐的同情和哀悼。    师:那么,这一段要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品。    生11:要读出缓慢、深沉而悲痛的情感。    师:树被砍,还不够,还要连根铲除,实在是残忍至极,请大家品味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     多角度理解,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12:“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等词句,把树当人来写,四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一段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3:要读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悲痛之情。    师: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 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感受了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既小结了学生的发言,又小结了本文的教学。     生1:作者似乎对城市建设怀有不满,作者向往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生活。    生2:作者不是对城市建设不满,而是对那些为了建设城市而不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行为表示愤慨和忧虑。    生3: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作者认为,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去破坏甚至是残害其他的生命,那么人这一高等动物就变成了屠杀生灵的刽子手。    生4: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者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表示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忧虑。    师: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特别精彩,他们相互补充和完善,多方位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真的不错。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 课外延伸,老师推荐类似作品,引发课外延伸阅读的兴趣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过程在理解深度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则是力图在阅读的量上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①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②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也很到位。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就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也就更不可能个性化、多角度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③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理解深度,还是从个性张扬来看,“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一节都是本节课的亮点,在这个教学阶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洁有效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其发言也甚是精彩。    ④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算得上是阅读欣赏课。(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周  新)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三[www.chayi5.com]

《那树》教学设计

设计兼执教者:新安艺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导入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

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的生活环境(2)、奇特的容貌(3)、对人类有功德。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这部分着重写了四件事:(1)、醉汉驾车出事;(2)、电锯锯倒树身;(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4)、挖树根、平路面。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

七、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味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一: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借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讨论二: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九、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略)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四

《那树》是中国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中国台湾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6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