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马说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马说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马说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

课时共2课时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xx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

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生字词:②重点词语③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①生字词: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shi)、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槽lì(枥)、其真无马(邪)

②重点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人才的人

发泄怨愤,为怀才这遇之士鸣不平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背诵课文及重点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明确: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名马被埋没—根本原因——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作业布置

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马说》教案 篇三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3、学习知识构建,建立完善的复习体系。

复习重点:

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难点:

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复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教学的各个环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句子朗读节奏,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诵读品味法通过现代议论文教学解读文章内涵。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构建思维能力,链接思维能力。

复习课时:1课时

一、走进文本,一马当先(课前投入)

阅读河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说明节选,完成知识结构构建

1、考试范围和要求: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河北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依赖、偏向于某一版本教材。古诗文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作品为主。名著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文学作品为主。文言文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16篇课文和三个版本共有的3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记》)为主,也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小段;现代文阅读材料以与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水平相当的课外文字材料

2、考试内容文言文阅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3、知识结构构建,知识脉络以不同题型为载体构建:

题例示范:

(1)《马说》作者,唐代。和他同代的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是。

(2)根据你对文章中实词、虚词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成语:

如临大敌为所欲为寝食不安民以食为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夸夸其谈其味无穷一孔之见、一丘之貉、

(3)对照句子中而字用法,把下列成语中而字用法归类,分别填入下列括号内。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脱口而出三思而后行随遇而安不胫而走望而生畏似是而非拭目而待三过其门而不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梳理学过的文言文,给下列字建立使用小档案

说安见策知得道之其以

教师示例:A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韩愈文选》

策B策之不以其道

C策勋十二转郭茂倩《木兰诗》 《乐府诗集》

D束手无策

A不以千里称也

以B策之不以其道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D故以怪之矣司马迁《史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马说》反思

在我校的新秀课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马说》和学生进行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说学得快乐,我的心情也有几分的舒畅。

第一,采用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二,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三,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所以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不是清闲地旁观学生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学习,如何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思考,更热情地探索,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这也可以说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马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chayi5.com〕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 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教案从诵读入手,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义,为理解内容做好了铺垫。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训练朗读,把握朗读语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未能详尽地介绍韩愈的人生经历,学生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难以对他的“不平则鸣”有深刻体会,宜在课后强化相关知识的课外阅读。

《马说》教案 篇六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

结论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语文马说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能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重点

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难点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重点字词

①生字:骈pián死 槽枥cáolì 食sì马者 不外见xiàn

②词义:只辱 于 骈 骈死 或 尽粟

食 马者 是 马也 虽 有千里之能 外见 且

与常马等 安 求其能 策 之不以 其道

执 策 而临 之 无马邪

③一词多义:食、以、之、其、策(语文书p16—17)

④、通假字:《三级训练》p10 六2 (2)练习

2、朗读课文至熟,初步疏通,注意语气词“也”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孟郊齐名。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说”的文体特点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句读,小组交流并解决生字词、词义

2、疏通课文,难点句子,疑难点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3、讨论: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②、千里马的命运如何?遭遇怎样?“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那些?从文中找出来。

③、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⑤、文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

⑥、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精讲释疑

解决自主合作问题

1、略

2、注意重点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排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合文后练习四)

3、讨论:

①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千里马的命运只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⑤、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与不平,对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嘲讽与鞭挞。

⑥、作者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四、目标达成练习,三级训练,(P9—10第六大题)

五、归纳总结

1、文章结构:(1——)正面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2——)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写作手法:托物寓意(教参p42)。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六、延伸迁移

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时代,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金子。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事,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布置作业:1《三级训练》2背诵课文并默写

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论点)借马论人

名马(现状 反证 )压抑人才

骈死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结论)埋没人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马说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6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