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我的这一理念——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其实,教语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也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甚至都是一个教法,分析课文内容,二课标上却明明白白写着高年级的语文课,要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所以,这节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要达到的目标是:感受红白相映,花色奇妙的情景,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在领会表达上,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习得作者的语言。

当然,人文性与工具性是无法分开的,只有知道作者写什么了,才能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

所以,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悟出作者语言的妙处,并渗透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二小节,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在读中习得语言,并用一个问题,自然而又巧妙地渗透了语文的工具性

第四小节,在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它的韧性表达出来的。

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使得这节课朴实而扎实。

教学目标:

1、学会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

3、凭借语言文字感受红白花开景象的奇妙,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4、领悟表达,体会作者如何写出红白花开景象的奇妙及夹竹桃的韧性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夹”字音辨析

出示“夹”在字典中的字义,学生据以辨析,弄明白,这里是表示搀杂夹杂的意思,应读第一声。

3、夹竹桃,顾名思义,具有什么特别?(看图)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而是引导。譬如,此环节中,对于“夹”的读音。教师让学生自己辨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中也隐含着一种学习方面,即多音字的读音取决于这个字所在的语境及在这个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夹竹桃在季羡林心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用书上短语来说。(交流)

3、出示第一小节,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交流)

4、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吗?(夹竹桃对我说来,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5、交流后,引导认识“欲扬先抑”的手法,并板书。

6、指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花在作者心中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7、交流,板书:有韧性 引起幻想

8、分别是哪一小节介绍的?

9、除了这两点,季老先生还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件衣服,那么抓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就如同抓住了一件衣服的领子,“提领顿衣,百毛皆顺”。对整体感知课文很有帮助。阅读虽不是作文的附庸,但绝不应该让作文与阅读分离。有时,阅读课应该作为作文课的起步。所以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引导学生认识“欲扬先抑”的手法,注意,只是引导,不是灌输。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有必要的。)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第二小节,默读文字,思考这景象哪里奇妙、有趣?

2、指名说

3、自己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段文字,读出景象的奇妙有趣。如何才能读出这份奇妙呢,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要跟随文字去想象,你只有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入境。生自由练习。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5、红白花开乃人间常事,可是因着作者的什么,这景象就显得奇妙,有趣了?

6、交流,板书(想象)

7、齐读。

(设计意图:有些话不说不明,有些话说了也不明。譬如这里的第二小节。看过很多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受,这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不如去读。而读,如何体会奇妙,教师也教给了方法,借助自己的想象,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但教学到这里,并不是结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奇妙,还要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奇妙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理解“韧性”这个词的意思。

2、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句话哪些词真正地读出夹竹桃那份韧性的,圈画并思考。

3、交流:

两个“又”,你读出了什么?

三个“在”,两个“看不出”,你看出了什么?

“无日不迎风吐艳”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

“无不奉陪”又是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

4、指名读,读出夹竹桃的韧性。

5、可是,作者是如何写出夹竹桃的这份韧性的呢?这小节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

7、指导:这小节作者用了许多内在的排比,事实上,作者在写这小节时,反复用了许多相同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反复使用,产生了一种节奏的美,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气势。以诗行形式出现: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朗读,配乐。

8、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呢?第三小节,作者花200余字一口气写了14种花之多,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在浪费笔墨吗?下节课再交流。

(设计意图:王晓春先生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人家谈生意,我当然也就跟着想生意;人家谈家常,我当然就跟着想家常,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语文课不允许这样,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得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谈家常”。这就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所以在感受过夹竹桃的“韧性”后,更不能忽视的是,作者如何写出它的韧性的,并通过此来感受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事物、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夹竹桃),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竹桃)

2.没错,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夹”读第一声,为什么读第一声,你知道吗?让我们齐读。

3.关于夹竹桃,你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夹竹桃。

看来,同学们对夹竹桃的了解还真不少呢!夹竹桃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家季羡林先生对它却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十七课《夹竹桃》。

自读课文

要求: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学生自渎课文。

检查自读效果

出示生字后指读、齐读。

玉簪花、叶影参差、荇藻、榆叶梅、花团锦簇、奉陪、微风、乍起、一嘟噜

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二、理清课文脉络

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品词、品句、品读课文,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它引起的有趣的幻想,感受作者对它的喜爱。

2.感受季羡林散文质朴、典雅充满诗意的特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认识双重否定表示强调肯定。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 篇三

《夹竹桃》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不仅是坚强,还有默默地坚持不懈地奉献。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教学反思2

早就读过季羡林的散文,对这位学界泰斗怀着深深地景仰之情来阅读和教学他的散文《夹竹桃》。虽然课前也进行了较充分的备课,但面对突如其来地调课和听课的情况,让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学生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况,换了环境又面对听课,让原本就沉闷的他们显得更安静了。所以前半节课学生都有些游离于课堂,让我不由得心生着急。我暗暗鼓励自己,一定要沉稳,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本堂课我循着文本的思路,作者的思路组织教学,由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切入,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接下来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找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原本设计的是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它的不张扬、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品性,从“又……又……”感受夹竹桃的坚持不懈。再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感受夹竹桃面临多变的气候环境,仍然坚持开花,展现自己的魅力,这样一种顽强的精神。但在真正交流时,学生的情况让我始料未及,有学生直接说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花期之长,看出韧性。我顺势从双重否定句入手,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一直都陪伴着这些花迎风怒放,可看出它的韧性——坚持不懈。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回答浮于表面,他直接说: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能走进文字,你一定能抓住字眼谈出自己最真实的体会。课后,我想备课时除了要吃透文本,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能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课堂有生成。

我始终认为品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文字,学会写作。这篇文章为学生的写作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课堂上,我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如对比的写法,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原本在学习了第五自然段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让作者陶醉其中产生了许多幻想,如果是你,你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出示句子练写: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幻想它是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学生和老师的紧张,以至课堂节奏不是那么紧凑,所以在拖课的情况下,我只能把这部分“忍痛割爱”了,课堂上也失去了欣赏学生精彩片段的机会。我决定把它放在课后进行练习,也算亡羊补牢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夹竹桃最令作者留恋、回忆?通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花色奇妙。

通过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明白了季羡林先生写第三自然段的原因的基础上,完成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你(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我首先进行了配乐范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然后让学生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在此基础上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作者产生幻想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次幻想反复朗读。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夹竹桃什么?你还想对它说些什么?这个说话练习。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所以回答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最后,为了教育学生要做像夹竹桃那样不但有外在美,更要有内在美的人,我搜集了几句名言与他们共勉。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文本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有一种植物,它既不高贵的,也不是最美丽的,它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2、见过夹竹桃吗?(见过夹竹桃的同学一般来说较少)

(出示图)

3、那位同学,借助课前的预习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夹竹桃?(指名简单介绍)

师总结:夹竹桃是一种常绿灌木,叶片像竹,花像桃,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4、同学们,夹竹桃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但在“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却有着别样的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老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默读课文。将你看到的夹竹桃用笔画下来。(生默读圈画。)

2、交流。(板书:美妙、有趣

一声不响,迎风吐艳

花影迷离)

3、出示词语,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指名读词。)

三、感受色美

1、在作者的眼中,夹竹桃是奇妙的。同学们,文章哪一节写出了夹竹桃的奇妙?

2、出示第二节,读了这一段,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画面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4、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真让人喜爱,谁用你的朗读将这美妙的画面表现出来?(指名、齐读。)

四、细品“韧性”

同学们,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四节,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可以读一读、圈画圈画、做做批注、也可以同桌小声交流)

生自读感悟

【一品韧性】

1、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

A『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声不响:夹竹桃就是那样地默默无闻。

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默默无闻的夹竹桃一年三季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连续不断地竞相开放着。

B『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谈谈你的感受

无日不:每日这是一个双重否定。

既然每天就是“无日不”那我们干脆就把“无日不”换成“每日”,你们觉得好吗?

无日不,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谁来将这强烈的语气读出来。(指名)

同学们,(点红: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管怎样的环境,夹竹桃始终如一。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像夹竹桃一样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人或物?请你仿照课文用“无日不”说句话。

C『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一直、一直、无不:开花时间长。(板书:常开不败)

同学们,从春天一直到秋天,陪伴夹竹桃开放的都有哪些花?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节。(出示)

老师想请三个女生分季节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她们地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看到了许多的花,有多少种花?(很多)多到了什么程度?文中有个词语叫——应有尽有。

花很美。

3、多美的庭院,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读。(指名)

4、同学们,作者写庭院中这么多美丽的花,他的目的是什么?(衬托)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节

同学们,读到这儿,你觉得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总结:同学们,尽管庭院中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无日不迎风吐艳,一年三季,常开不败。多么有韧性的花。(板书:韧性)难怪作者那样喜欢它

如此有韧性,难怪作者那么喜欢它(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二品韧性】

1、同学们,其实季羡林先生如此喜爱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一下季羡林先生。同学们课前也一定搜集了许多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哪位同学来交流交流。(指名交流)

2、是介绍季羡林人生的艰苦历程。

3、同学们,正是这夹竹桃般坚忍的品质支撑着季羡林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看着这坚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三品“韧性”】

1.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韧性”这个词,你的心中一定有你自己的理解了,请你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首诗,将你心中的“韧性”表达出来好吗?

2.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夹竹桃美妙之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六、作业

背诵课文第四节。

备课资料

《夹竹桃》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生字,会读绿线格内的4个字。理解含有“无……不……”“无不”的句子。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赏读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反衬的写法。。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事物特点,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录象、图片、文字投影、朗读配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会读绿线格内的4个字。理解含有“无……不……”“无不”的句子,并会仿写句子。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通过品读、想象,体会夹竹桃花色的有趣及可贵的韧性,揣摩作者的情感,学习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事物特点,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出示夹竹桃图片)在我们三小门前的大路两旁,生长着这样一种花,它四季常青,春来秋去,喷花吐蕊,每天迎接我们走进学校,又默送我们归去。你注意过它吗?它就是夹竹桃。板书课题。

2、师述:夹竹桃,叶象竹,花似桃花。故得此名。因叶似柳,又名柳叶桃。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今天学习的17课。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季先生说——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齐读。

2、请打开课文,好好读一读,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尽力读通顺。

3、检查、指导生字词的认识。

出示:

榆叶梅江西腊夜蛾

花团锦簇无不奉陪微风乍起

玉簪荇藻叶影参差

指读,着重指导“参差”。

出示:(齐读)

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

迎风吐艳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花影迷离

4、请再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书:花色花期花影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我们先来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怎么吸引着作者。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花色的句子。

2、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说;结合图再说说。说出究竟妙在哪儿,有趣在哪儿。

3、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师:果真是妙趣横生。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185个字,14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衬托夹竹桃花期长,更能体现它的韧性)

2、(出示第四自然段)默读,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可以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

第一句:抓“又……又……”体会它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指导朗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第二句: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出示…无日不…)还可以换个说法吗?刚才说写其他花是为了衬托它的韧性,就让我们对比着读读出示,分男女生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盛夏的暴雨里,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

(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深秋的清冷里,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在秋风中怒放……

(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你体会到它的韧性了吗?请你读,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意盈盈;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惟有夹竹桃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悄悄地一声不响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生机勃勃。“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3、难怪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同学们,夹竹桃悄悄的,一声不响,从春天一直到秋天,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无奈调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你们想到什么呢?

4、让我们也将夹竹桃可贵的形象深深的印在记忆里。选择一句背诵。

5、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动物或人具有可贵的韧性?请你用上“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无不……”来赞一赞他们。

五、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充分感受夹竹桃带给作者的想像的乐趣,并引发学生的想像。

2、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激发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夹竹桃带给作者的想像的乐趣

教学准备:一段月下夹竹桃的录像;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2、“这样的韧性”指的是怎样的韧性呢?

3、过渡;那又能引起我怎样的幻想呢?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领略幻想的妙处。

1、了解第一句的作用。

2、指名朗读“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此”指什么?(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花色的奇妙有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起到过渡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让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夹竹桃的妙处之多,作者饱含喜爱之情。)

3、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

a、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你看了什么?

b、看月下夹竹桃的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c、自读课文,说说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

d、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产生这么多奇妙的幻想,你有怎样的感受?能否读一读?

e、这么美的文字,把它背下来,说说怎样背的效率高?

4、总结。

a、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我喜爱月光下的夹竹桃。”)

b、喜爱的原因是?(它花香浓烈;它的影子能引起我许多奇妙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小节。

2、其实,不仅季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人以夹竹桃写过诗,出示诗。学生读,大致了解。

3、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肯定也喜欢夹竹桃了,谈谈你喜欢它的什么?

七、作业。

(一)、抄写词语

(二)、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三)、默写课文第四自然段完成练习。

1、写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茂盛:和煦:

清冷:衰败:

2、选择正确的意思。

⑴无日不迎风吐艳:a、每时间迎风吐艳;b、哪天都迎风吐艳。

⑵从迎春花到玉簪花,无不奉陪:a、从迎春花到玉簪花一直都不奉陪;b从迎春花到玉簪花,都奉陪。

⑶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a、不显得可贵;b、显得可贵。

3、理解课文内容再填空。

a、“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表现了夹竹桃品格。

b、这段文字主要写夹竹桃的一个特点:,这个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趣

花期——韧

花影——奇妙的幻想

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一、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向来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教学内容应能吸纳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以上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作质疑性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确定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语文课关键是“读”,所以,我把读出夹竹桃的韧性作为目标,而且在以读为目标的同时又以读为手段。当学生读得好时,让他介绍经验,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让大家来帮忙,出主意。

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蕴含的内容,但更要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设计一些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这些传统的方法,不能随新课改而被舍弃。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既要引又要导,教师要站在比学生更高的高度把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引导。当学生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是默默无闻时,我要告诉他这是韧性柔软的一面,当学生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是生命力顽强时,我要告诉他这是韧性结实的一面,当学生体会了夹竹桃的韧性时,我要把他向像夹竹桃一样的人上引导。

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当学生头脑中能展现了一副副画面,再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经历了这个内化、外显得过程,我们的目的也应该达到了。所以,我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范读,再看录像,再自己与文本对话,不断的感受、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积累”也是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我让学生课堂中把他背下来,并让学生介绍背诵的方法。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资源”意识告诉我们,既要保好教材这个底,又要拓展、挖掘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学习。

二、教学反思:《试谈教学设计中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只有在谈及人生的时候才听得“定位”一词,而每谈及此,都无非是劝戒我们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大社会中,准确“定位”,认真履行既定的职责,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为社会作贡献。切忌“定位”过高,目标浮华,反而碌碌无为。

今又闻“定位”,是在一次培训会议上,专家听了我们几位学员的交流课之后说,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首推“定位”。评价一节课时讲的“定位”是指执教者在钻研教材时对教材内容、主题上的把握,它关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项的确立。与小学生作文立意相似,有些作文会走题,那就是立意不准,是在阅读作文要求时对它的定位不恰当所致。

本课我就将教学定位在一个“爱”字上,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爱,并在朗读、感悟过程中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爱上夹竹桃。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如潺涓的小溪慢慢汇聚成形,突然跌落万丈深渊,形成壮观的瀑布,令人陶醉其间,久久回味。而同课异构的另一节课定位不明确,目标不集中,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难以凝聚,呈疲乏、生涩之状。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会有诸多目标,而其中终归要有一个核心的,统领性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的就是教师的定位,表现出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形式及深层次理解方面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心里、学识水平、情感状况等方面的了解。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情感: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夹竹桃》。(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吗?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2、4、5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的1、6自然段。

3、自由读1、6自然段,质疑。(预设:既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季老先生却“爱上了夹竹桃”?)

4、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三、交流感悟

交流“季老先生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回

答,相机讲读相应的内容。

(一)花色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红色、白色两盆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越详细越好。

3、火和雪是不相容的,可是你看,(出示两盆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看到这种景象,你有什么感觉?(相机板书:奇妙有趣)

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奇妙有趣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夹竹桃奇妙有趣的花色让季老先生喜欢,那他还喜欢夹竹桃的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二)花期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

2、交流:

“悄悄地”、“一声不响”可以看出夹竹桃的默默奉献;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出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看出夹竹桃的顽强;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看出夹竹桃的始终如一和坚持不懈。

3、相机出示两个双重否定句,理解它们的作用。

4、指导读好这两个双重否定句,读出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赞叹之情。

过渡: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如一。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所以季老先生这样赞叹道:(课件出示,齐读)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默读第3自然段:这段都写了什么?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是写夹竹桃的,季老先生是不是写跑题了?(理解这一段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6、在对比和朗读中突出夹竹桃的特点和韧性:

春天,迎春花、桃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花开得花团锦簇,但很快就凋谢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开得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可是很快就黯然失色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等到玉簪花和菊花在秋风中怒放的时候,它依然——(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7、在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无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暴雨倾盆,夹竹桃——(课件出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所以,我们这样赞叹它——(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奉献以及它顽强的生命力,都让我们感动,那让我们读出发自内心的赞叹——(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过渡: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学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夹竹桃?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那么,它还有哪些妙处呢?

(三)花影

1、季老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季老许多的幻想?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自由读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还可以幻想到什么?

5、把你想象到的这么美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拓展

1、看着板书,总结全文。

2、简单介绍作者季羡林。

3、推荐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二月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5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