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抓住李大钊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二、初读感知,理清“回忆”

1、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①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②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③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2、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3、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成了军阀、*的眼中钉。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4月28日*绞死了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

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②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④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④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⑤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⑦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

⑧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3、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①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②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④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⑤“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⑥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⑦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⑧齐读。

4、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集体交流

“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1)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4、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5、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7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二

【剧情快递】

本剧是根据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编写的。课文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课文以作者的经历,记叙了李大钊1927年4月遇难前后的经过,表现了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戏外说戏】

剧中主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对自己的儿女是慈祥的,在危险面前,在敌人面前,是严峻而镇定的。表演时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

第一幕

时间:1927年春天。

地点:李大钊家里。幕布徐徐拉起。李大钊在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女儿李星华蹲在旁边。

李星华:(奇怪地)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李大钊:(待了一会儿)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母亲:(把李星华拉到一边,悄悄地)听你父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你父亲只好把一些书和文件烧掉。

李大钊:(叹了口气,沉重地)昨天一早,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今天我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母亲:(不安地拉着李大钊的手)那你赶快离开北京吧!这里太危险了。

李大钊:(坚决地)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张了张口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嗯。

妹妹:(蹦蹦跳跳地上)妈,我刚换了新夹衣,你带我到娱乐场去玩吧?

母亲:(轻轻地点点头)好,我带你去玩。(拉着妹妹从舞台右侧下)

(李大钊坐在桌子前写字,李星华坐在长椅上看报。忽然,啪,啪……外面传来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李星华:(惊恐地瞪大眼睛)什么?爹!

李大钊:(从抽屉里取一把小手*·枪,不慌不忙地)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几个宪兵、便衣侦探、警察推搡着工友阎振三,从舞台左侧蜂拥而上,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李大钊和李星华。)

便衣侦探:(用手*·枪指着李大钊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摇头)不认识。

便衣侦探:(冷笑着)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吩咐手下)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带走。

(残暴的匪徒把李大钊绑起来,拖走了。)

──幕徐徐降落

第二幕

时间:十几天后。

地点:法庭上。幕布拉起。李大钊穿着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是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星华:(激动地)爹!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一拍)不许乱喊!

李大钊:(镇静地)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法官:(指着李星华)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李星华:上前一步抢着说)是的,我是最大的。

法官:(拿起木板狠狠拍几下)不要多嘴!

李大钊:(冲女儿点点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法官:(指着李大钊)把他打入死牢。(又指了指李星华母女)好了,把他们都放了。

旁白: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

──幕急落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三

佚名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四

作者:李麟丽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五

学会与文本对话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凤城中心小学 高青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学流程

(一)过渡性谈话(略)。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导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导读;

(1)提出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

(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

(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1 、小结过渡性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1)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①、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②、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A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B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A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а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局势十分的严峻。

B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3、体味人物的神态。

(1)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提出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小组讨论、汇报。

③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④相机抓住: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B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

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情读)

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敬仰、缅怀之情。

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教师相机略加以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的指导)。

5、教师相机加以总结,使情感再次得以凝炼、升华。

教后感想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四、教学媒体:

1、投影片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3、细读课文。

4、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6、汇报交流情况:

①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②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③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四)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五)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七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难点:理解 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看了课题,我想知道

2、读第一遍课文,推荐生字词。

3、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 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

4、读了课文,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5、默读课文,除开头外,文章按 顺序写了 被捕前 、 、 、

和 这四件事。从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李大钊。

二、质疑自探,合作交流

1、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2、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3、读到课文结尾处,再次出现了“4月28日”,我找到了与结尾相照应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是这样理解的:

a、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 ”,这力量就是 。正因为他 ,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 ,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b、我还能用这样的方法理解其他的句子,如: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李大钊在孩子眼里是个怎样的父亲?

(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c、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读读李大钊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你从哪品味出来的

(2)从中可以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展示:

四、课堂检测

学完课文后,我想对先烈说:

我想对同学说: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八

本课师生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5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