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时间的脚印》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二

课型:

自读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1、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2、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

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5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