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金色的鱼钩的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⑴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⑵ 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对语感,说自身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绚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⑵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 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考虑:

xxx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时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同学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示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⑴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衰老?这说明了什么?

⑵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⑴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⑵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⑶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考虑:“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身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复述课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同志的无限关心。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4个字。

2.能体会到人物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能正确写出对难句的理解。

5.了解长征中一位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从而对老班长的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无微不至关心战友的崇高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结尾句子的含义。

2.体会到人物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一点的了解,之前也学过长征的课文。因此,对这样的课文不陌生。课文中感动人的场面学生还是有很大触动的。对老班长的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无微不至关心战友的崇高品质产生敬佩之情。但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为题目?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等一些问题。这些需要学生认真的读文,从文中找到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

教学方法:

由课题入手质疑,读书与课外资料相结合,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情感。

教学理念:

本文课题含义深刻,设计教学首先从课题入手,紧紧围绕“金色”一词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指导细读,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老班长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无微不至关心战友的崇高品质。阅读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借助汉语拼音使学生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使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

3.理解词意。重点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什么叫“青稞”(kē)?

(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

(2) “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9)“瞻”字在字典上怎么讲?什么叫“瞻仰”?(“瞻”是往上看或向前看,怀着敬意仰起头来看,如瞻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容。)

4.读通课文。教师指名读;同位同学互相读。

(三)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基本完整即可,不做强求。(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分段?

1.给课文分段。

2.试说出各段段意。

(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共分为四段:第1段:(从开头到“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第2段:(从“三个病号走不快”到“沉重极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第3段:(从“挨了一天又一天”到“很久很久”),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常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6课《金色的鱼钩》,找学生读课题。

预设学生的读法有两种情况: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

的?

师:就是这么一枚缝衣针弯成的鱼钩,就是这么一枚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回忆文章围绕鱼钩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所以这金色的鱼钩仅仅是指鱼钩吗?还指什么?  (还指老班长、老班长的精神。)

请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呀?请同学们找出对这位可敬的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请同学们读这段话。

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生答。

师:他为什么仅仅三十多岁就显得如此苍老?你从这背后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他的背有点儿驼,这是他为战士们任劳任怨的见证;他高高的颧骨,这是他为战士们艰辛付出的见证;他满脸的皱纹、斑白的两鬓,这是他为战士们尽心竭力的见证,但他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受。

2.师:就是这位可敬的老班长,他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群体自学,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4.小组讨论。

5.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什么是“喜出望外”?他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联系上下文理解。(正当饥饿威胁着他们的时候,老班长忽然在池塘边发现有一条鱼跳出来。他想,可以钓鱼烧鱼汤给三个小病员吃。喝了鱼汤,他们的生命就能得救,可以走出草地了,所以老班长“喜出望外”。)从 “喜出望外”这个词语中,想想当时老班长的心情。(老班长正在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忽然发现有鱼,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也说明老班长有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带读: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两个“到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到处”一样吗?)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从这你体会到什么了?(可见他们实在是饿极了。) l

从这你看出了什么?(可见他们实在是饿极了。)

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师:这“总能”里包含着老班长多少心血呀。

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 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师:他吃了吗?从哪儿看出来?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鱼时,老班长是怎样向小梁解释的?老班长为什么坚持自己不吃鱼?(老班长牢记教导员的教导,所以坚持自己不吃鱼。老班长又向小梁讲述了目前的困难,说明自己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必须这样做。这充分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体会老班长的痛苦,抓住“呆住”、“啊”、“万根钢针”体会我内心的难过。

对话部分。采用学生与教师分角色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随机加深理解。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注意“猛抬起头”、“支吾”,加强朗读指导)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搂”与“轻声”看出了什么?读好。)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师:他的身体真的结实吗?小梁会相信吗?连他自己的都不相信,于是他又说——)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答:无奈、忧虑、伤心、自责……请学生再读。)

师:在说这句话之前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话。他在干什么?

师:可是他该自责吗?他问心有愧吗?他需要内疚吗?于是我说:“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老班长怎么说?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你读懂了什么?)

师:当我要和老班长一起找的时候,他又怎么说?

“不,咱们≮www.chayi5.com≯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师: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

生接读:“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三位战士只能吃到这么些东西,老班长就更少了,甚至连吃都没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为何觉得碗有千斤重?为何收敛了笑容?眉头为何拧成了疙瘩?那句话的意思只有我知道,可读了课文你知道这其中的意思吗?(因为他知道这小半条鱼来之不易,而且老班自己没吃。最后一句话是暗示小梁,要他记住,“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鼓舞他们的信心”。这是老班长前一天对小梁说的话。这里的暗示带有命令的意思,所以是严厉的。)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老班长高兴了,可我为什么心情深重?)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不累吗?他不饿吗?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

师:最后,老班长牺牲了,因为什么?

师:当我把鱼汤端到他的面前的时候,他说——

生接着读:“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师:这真的是浪费吗?

师: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生接着读:“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为什么还坚持不肯喝鱼汤?(老班长生命垂危,仍然惦念着党交给的任务,坚持不喝鱼汤,而要把鱼汤让给小病员吃,让小病员喝了鱼汤后能走出草地。)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班长临死前惦记的仍是谁?就是这么一位可敬的老班长,就是这么一位无私的老班长,就这么走了,苍空为之动容,大地为之震颤,此时一切都显得如此静寂,只留下我们声声的抽噎,很久很久……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目?

3.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照顾

老班长   鱼钩     三个病号

怀念

课后小结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5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