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化学教学教案(最新4篇)

发布时间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化学教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化学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目标

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目标

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

化学教学教案 篇二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醇、酚、醛、羧酸等极为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关系;

2、在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挖掘题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讲解】

一、官能团:基团指化合物分失去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剩余部分,而官能团是一类特殊的基团,通常指主要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官能团有:—X、

O O

—NO2、—OH、—CHO、—C—OH、—NH2、 C=C 、—CC —、[R—C—(酰基)、R—

O

C—O—(酰氧基)、R—O—(烃氧基)]等。

O O O

思考:1、H—C—OH应有几种官能团?(4种、 —C— 、—OH、—C—OH、—CHO)

OH

2、 —CHO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常见)

CH=CH—COOH

(提示:属于酚类、醛类、羧酸类、烯烃类)

二、卤代烃(R—X)

1、取代(水解)反应 R— X+H2O NaOH R—OH+HX 来源:Z__k.Com]

这两个反应均可用于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时一定要用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三、乙 醇

H H

1、分子结构 H—C—C—O—H 用经典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证明

④ H ③ H ② ①

2、化学性质:(1)活泼金属(Na、Mg、Al等)反应。根据其分子结构,哪个化学键断裂?反应的基本类型?Na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哪个更剧烈?乙醇钠水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

(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 (分析乙醇分子中几号键断裂)

NaBr+H2SO4+C2H5OH △ CH3CH2Br+NaHSO4+H2O

思考:该反应用浓还是较浓的H2SO4?产物中NaHSO4能否写成Na2SO4?为什么?

(较浓,不能,都有是因为浓H2SO4的强氧化性,浓度不能太大,温度不能太高)

(3)氧化反应:①燃烧——现象?耗氧量与什么烃燃烧耗氧量相同?

②催化氧化(脱氢):CH3CH2OH —H2 CH2CHO +O2 CH3COOH

(式量46) (式量44) (式量60)

即有一个—CH2OH最终氧化为—COOH式量增大14

③强氧化剂氧化——KMnO4/H+褪色

(4)脱水反应:①分子间脱水——浓H2SO4、140℃(取代反应)

②分子内脱水——浓H2SO4、170℃(消去反应)

以上两种情况是几号键断裂?

思考: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消去反应:

A、CH2=CH→CHCH+HX B、CH2—CH—COOH→CH2=C—COOH+NH3

X O NH2 CH3 CH3

C、CH3—C—O—CH2—C H— →CH2=CH— +CH3COOH

(以上均为消去反应)

(4)酯化反应:断裂几号键?用什么事实证明?(同位素示踪法)

例:R—CH=CH—R’+R—CH=CH—R’ →R—CH=CH—R+R’—CH=CH—R’对于该反应

① ② ② ③

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分子分别断裂①③键重新结合成新分子,二是分别断②键再两两结合成新分子。请用简单方法证明哪种 解释正确。

解:用R—CD=CH—R’的烯烃进行实验,若生成R’—CD=CH—R’和R—CD=CH—R第一种解释正确。若生成R—CD=CD—R和R’CH=CHR’第 二种解释正确。

例: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可用如下过程表示:

OH

即酯化反应实质经过中间体CH3—C—O—C2H5再转化为酯和水,以上6个反应均为可

OH

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8O

(1)用CH—C—OH进行该实验,18O可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若用CH3—CH2—18O—H进行该实验,结果又如何?

(2)请分别指出①~⑥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析:(1)根据信息:酯化反应实质是C¬2H5—O—H分子中O—H共价键断裂,H原子加

18O O

到乙酸—C—氧上,C2H5O—加到—C—碳原子上。即③为加成反应,形成中间体

18OH

CH3—C—O—C2H5,根据同一碳原子连两个—OH是不稳定的,脱水形成酯,在脱水时,

OH

可以由—18OH提供羟基与另一羟基上的H或由—OH提供羟基和—18OH上的H脱水,

O

且机会是均等的,因此,CH3—C— O—C2H5和水中均含有18O,而反应②实质是酯的水

O O

解,水解时,酯中断裂的一定是—C—O—,因此—C—一定上结合水中的—OH,所以,在反应物中只有CH3C OOH存在18O。

(2) ①②均为取代反应,③⑥均为加成反应,④和⑤均为消去反应。

3、乙醇制法 传统方法——发酵法 (C6H10O5)n →C6H12O6→C2H5OH+CO2

乙烯水化法 CH2=CH2+H2O CH3CH2OH[

思考:已知有机物C9H10O2有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C____ ______F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9H10O2→A+B

D→A

O

(答:(1)A:CH3COOH、C:CH3—C—O—CH=CH2 F

O OH CH3

(2)CH3— —O—C—CH3+H2O→ +CH3COOH

CH3

CH3CHO+2Cu(OH)2 △ CH3COOH+Cu2O↓+2H2O)

四、苯酚:

1、定义:现有CH3—CH2—、 —CH2—、C6H5—、 —、CH3— —等烃基连接—OH,哪些属于酚类?

2、化学性质(要从—OH与苯环相互影响的角度去理解)

(1)活泼金属反应:请比较Na分别与水、 —OH、CH3CH2OH反应剧烈程度,并解释原因。最剧烈为水,最慢为乙醇,主要原因是: —对—OH影响使—OH更易(比乙醇)电离出H+。

思考:通常认为 —为 吸电子基,而CH3CH2—为斥电子基、由此请你分析HO—NO2中—NO2,为吸电子基还是斥电子基?

(吸电子基、HNO3为强酸、即—OH完全电离出H+)

(2)强碱溶液反应——表现苯酚具有一定的酸性——俗称石炭酸。

注意:①苯酚虽具有酸性,但不能称为有机酸因它属于酚类。

②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以上两个性质均为取代反应,但均为侧链取代

(3)与浓溴水的反应

OH OH

+3Br2→Br— —Br↓+3HBr

Br

该反应不需要特殊条件,但须浓溴水,可用于定性检验或定量测定苯酚,同时说明—OH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的邻、对位的H原子变得较活泼。

(4)显色反应—— —OH与Fe3+互相检验。

6C6H5OH+Fe3+ [Fe(C6H5O)6]3-+6H+

(5)氧化反应 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粉红色)

能使KMnO4/H+褪色 OH

(6)缩聚反应:n —OH+nHCHO [ —CH2]n+nH2O

OH

例:HO— —CH=CH— 1mol与足量Br2或H2反应,需Br2和H2的量

OH

分别是多少?

解析:—C=C—需1molBr2加成,而酚—OH的邻对位H能被Br2取代左侧的酚只有邻位2个H原子,而右侧为二元酚,3个H原子均为邻 、对位又需(2+3)molBr2,而1mol

需3molH2,则Br2为6mol,H2为7mol。

五、乙醛

与H2加成——还原反应

1、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 HCN加成CH3CHO+HCN→CH3—CH—CN

OH

自身加成 CH3CHO+CH2—CHO→CH3—CH—CH2—CHO

H OH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②银镜反应

③新制Cu(OH)2反应

④KMnO4/H+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法

2、制法 乙烯催化氧化法

乙炔水化法

例:醛可以和NaHSO3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水溶性 α—羟基磺酸钠:

O OH

R—C—H+NaHSO3 R—CH—SO3Na

该反应是可逆的,通常70%~90%向正方向转化

(1)若溴苯中混有甲醛,要全部除去杂质,可采用的试剂是____ _____,分离方法是_______

(2)若在CH—CHSO3Na水溶液中分离出乙醛,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分离方法是

OH

________。

解析:(1)溴苯相当于有机溶剂,甲醛溶解在其中,要除去甲醛,既要利用信息,又要用到溴苯是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这一性质。由于醛能与NaHSO3加成,形成水溶性的离子化合物α—羟基磺酸钠(显然不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加入的试剂为饱和NaHSO3溶液,采用分液 方法除去杂质。

(2)根据信息,醛与NaHSO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应明确:

CH3—CHSO3Na CH3CHO+NaSO3,要转化为乙醛显然促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OH

只有减小NaHSO3浓度,只要利用NaHSO3的性质即可。因此向溶液中加入稀H2SO4(不能加盐酸,为什么?)或NaOH,进行蒸馏即得乙醛。

六、乙酸

1、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弱酸,但酸性比碳酸强。

与醇形成酯

(2)酯化反应 与酚(严格讲应是乙酸酐)形成酯

与纤维素形成酯(醋酸纤维)

注意: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实验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加入试剂顺序(密度大的加入到密度小的试剂中)

②浓H2SO4的作用(催化、吸水)

③加碎瓷片(防暴沸)

④长导管作用(兼起冷凝器作用)

⑤吸收乙酸乙酯试剂(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吸收酯中的酸和醇,使于闻酯的气味,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2、羧酸

低级脂肪酸

(1)乙酸的同系物 CnH2nO2 如HCOOH、CH3CH2COOH

高级 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

(2)烯酸的同系物:最简单的烯酸CH2=CH—COOH,高级脂肪酸:油酸

(3)芳香酸,如 —COOH

(4)二元酸,如:COOH、HCOO— —COOH等,注意二元酸形成的酸式盐溶解[

COOH

度比正盐小,类似于NaHCO3和Na2CO3的溶解度。

O O O O[

思考:CH3—C—OH+HO—C—CH3→CH3—C—O—C—CH3+H2O

O

CH3—C O

O 称之为乙酸酐,H—C —OH CO↑+H2O,CO能否称为甲酸酐?

CH3—C

O

O

为什么?由此请你写出硝酸酸酐的形成过程(HNO3的结构式HO—N O )

(由乙酸酐的形成可以看出:必须是—OH与—OH之间脱水形成的物质才能称为酸酐,

O

而CO是由H—C— OH中—OH和C原子直接相连的H原子脱水,因此,不能称为酸

O O

酐,甲酸酐应为:H—C—O—C—H。同理硝酸酐的形成为:

O O O O

N—OH+H—O—N = N—O—N (N2O5)+H2O

O O O O

七、酯

无机酸酯 (CH3CH2ONO2)

1、分类 低级酯(CH3COOC2H5)

有机酸酯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油脂

2、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1)条件无机酸或碱作催化剂;(2)水浴加热;(3)可逆反应;(4)碱性条件水解程度大(为什么?)

O O

例:写出CH—C—O— —C—OH与足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该有机物既属于酯类,又属于羧酸类,该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形成乙酸与酚,因此1mol需3molNaOH。

O O

CH3—C—O— —C—OH+3NaOH→CH3COONa+NaO— —COONa+2H2O

例:某式量不超过300的高级脂肪酸与乙酸完全酯化后其式量为原来的1.14倍,若与足量溴 水反应后 其式量为原来的1.54倍,请确定该有机物的化学式[用 R(OH)nCOOH形式表示]

解析:由于能与乙酸酯化,证明为羟基酸如何确定羟基数目?抓住M≤300和酯化后式

O

量为原来的1.14倍,设含 一个醇—OH,则R—OH+CH3COOH→M—O—C—CH3+H2O

(式量M) (式量M+42)

M=300 假设成立。

再设烃基含y个不饱和度则 y=1

则该酸的化学式应为CnH2n-2O3 得出n=18

为C17H32(OH)COOH.

思考:式量为300以下的某脂肪酸1.0g与2.7g碘完全加成,也可被0.2gKOH完全中和,推测其准确的式量。(提示: x=3,即有3个不饱和度, 其通式为CnH2n-6O2,14n—6+32≈280,n=18,准确式量就为278)

【能力训练】

1、化合物A[ ]的同分异构体B中无甲基,但有酚羟基符合此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种,从结构上看,这些同分异构体可属于________类,写出每类同分异构体中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_____________。

2、有机物A的分子量为128,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1)写出A的可能分子式5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能与纯碱溶液反应,分子结构有含一个六 元碳环,环上的一个H原子被—NH2取代所得产物为B的同分异构体甚多 ,其中含有一个六元碳环和一个—NO2的同分异构有(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链烃 [ CnHm]属烷、烯或炔烃中的一种,使若干克该烃在足量O2中完全燃 烧,生成xLCO2和1L水蒸气(120℃ 1.03×105Pa)试根据x的不同取值范围来确定该烃所属类型及其分子内所含碳原子n值。

【能力训练答案】

1、27种,烯酚或环酚类。

2、(1) C10H8、C9H20、C8H16O、C7H12O2、C6H8O3

(2)

3、当 ≤x<1为烷烃,当x=1为烯烃,当1

化学教学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 :C + O2 === CO2

【板书】2. 硫的燃烧

实验】【实验1-3

【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板书】3. 磷的燃烧

补充实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实验】【实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问题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实验】【实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归纳板书】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B )。

A、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A、C + O2 &

shy;=== CO2

点燃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板书】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讨论】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四、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实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五、氧气的用途

【讲解】 性质 依赖决定 用途

【投影】 医疗

供给呼吸 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 炼钢

宇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化学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5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