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质教案7篇

发布时间

《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质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④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 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板书:舍己为人)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书:忠于革命)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出示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感受老班长的心情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

③ 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尽职尽责 老班长

舍己为人 金色 鱼钩 忠于革命

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划出有关

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 默读课文:

① 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 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 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 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 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 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 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习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习;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习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平。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

2.学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解词:

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

抽噎支吾收敛

(2)近义词辨析:

衰弱脆弱

支持坚持

严肃严厉

严峻严格严密

3.跳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4.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 )的人。

5.“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 ).

6.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注意指导学生从词义范围大小、词语搭配进行近义词辨析。

3.行文思路

(1)交待故事背境,老班长外貌。

(2)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自己吃草根,咽鱼骨头。

(3)老班长饿死在草地边上。

(4)深化中心,抒发感情。

二、指导学生归纳事例,抓住事例及老班长言行、神态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

1.吃草根、咽鱼骨头。(语言、动作、神态)

2.记住指导员的话。(语言)

3.分工。(语言、神 www.chayi5.com 态)

4.命令我喝鱼汤。(语言、神态)

5.临死前不忘把食物留给“我们”吃。(语言)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三、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深化中心。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光辉思想。

练习提纲

1.选词填空(衰弱、脆弱、坚持、支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

(1)小梁身体(),性格()。

(2)他的病很重,不休息会()不住的。

(3)他表情(),()地批评道:“这次战斗的形势十分(),侦察班要()注视敌人的动向,每个战士都要作好一切战斗准备”。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48页。

(1)课文写了一件( )事,赞扬了老红军( )的品质。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掌握“喜出望外”、“回味”、“严峻”、“收敛”、“奄奄一息”、“瞻仰”、“闪烁”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在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

1、什么叫“青稞”(kē)?

(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

2、“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9、“瞻”字在字典上怎么讲?什么叫“瞻仰”?(“瞻”是往上看或向前看,怀着敬意仰起头来看,如瞻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容。)

(三)说一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叫“金色的鱼钩”?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分段?

1、给课文分段。

2、试说出各段段意。

(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共分为四段:第1段:(从开头到“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第2段:(从“三个病号走不快”到“沉重极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第3段:(从“挨了一天又一天”到“很久很久”),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指四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常用词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质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