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白杨》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白杨》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一

作为一个小学的老师,要通过写教学反思来总结自己得工作,如果你还不知道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 “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白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晰、伞、抚、绍、疆、陷”这六个生字,理解并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感受爸爸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的志向及希望儿女能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及爸爸希望孩子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难点:感受爸爸希望孩子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戈壁和白杨树的图片

2、谈话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大戈壁吗?在大戈壁上,许多东西都长不出来,但图中的白杨树却能在大戈壁这没有人烟的地方生长起来,你想知道白杨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吗?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大戈壁看看。(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默读课文,用铅笔画出生字词。

2、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生字:晰(xī)    伞(sǎn)     抚(fǔ)    绍(shào)     疆(jiāng)        陷(xiàn)

(2)词义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为戈壁,这种地区尽是沙子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清晰:清楚

浑黄一体:指天和地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这里讲风沙大,天地间分是黄色。

高大挺秀:(树木、身材)等挺拔而秀丽。

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移动。

介绍:使双方相识或发生关系,引进,带入(新的人或事物)

沉思:深入地思考。

3、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白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往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讨论的事。

三、老师示范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分清结构:

学生给文章分段,并说明分段的理由。

第一段:(1—3自然段)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第二段:(4—13自然段)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愿。

第三段:(14—15自然段)写“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话,并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说明了白杨树具有“挺直”的特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说明白杨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说明白杨具有“顽强的品格”。

六、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板书:

白杨树的特点:挺直、适应性强、具有顽强的品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白杨》这节课,我们一起说说白杨具有哪些特点,好吗?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白杨吗?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白杨》吧。

二、朗读课文,讲解课文:

1、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四大段

2、全班齐读第一大段

(1)说说大戈壁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烟,浑黄一体;这样写是为了写戈壁环境恶劣,从而塑造了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2)长在戈壁上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呢?

高大挺秀

3、分“爸爸”、“哥哥”、“妹妹”三个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大段。

(1)说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中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爸爸的心愿是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默默地为边疆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像自己一样。)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用了什么关联词?请画出来并用它造一个句子。

(4)读“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也不动摇”这一段,了解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4、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在“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自己,“几棵小树”指“爸爸”的儿女。

(2)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为什么呢?

(因为“爸爸”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概括本课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一位父亲在前往边疆的途中向儿女介绍白杨的事来表达自己对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文描写了白杨树挺直、适应性强和具有顽强性的特点,但全文又不仅仅是描写白杨,文章还借白杨来比喻那些扎根边疆、默默地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为边疆建设而奉献的志向。

四、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三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注意采用,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方法。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展现出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白杨》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3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