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精读精讲第八段

2、完成课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

1、完成课堂训练

2、评讲课堂训练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训练

2、预习《林中小溪》

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 www.chayi5.com 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

4、指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课堂作业(另印)(10分钟 篇四

课时

第二课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3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