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过程 篇一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教案示例2

湖北/朱华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标

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益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刻的意义。

2.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专题。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李白被叫到北京。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然而,他很不高兴。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此外,他很自豪,拒绝与政要分享。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荡和腐败。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现在的山东)南下到吴越(现在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他也北上准备杀敌。他在路上因病返回。第二年,他病逝于叔叔当涂(现安徽)县长李阳兵的住所。

李白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诗人。他渴望葡萄酒;天子不能上船;他的作文一旦他把龙巾擦干净,御史汤匙、妃嫔捧砚,勒克斯脱下靴子他在五山寻仙,在山河中游荡,甚至他的生与死都被魔法玷污了。据说,他的母亲“梦见了永生耿星的诞生”,并说他的死是“酒后捉月,沉入水中”。在人们心中,李白没有死,而是追求他喜欢的月亮。李白的诗歌自然而意味深长,雄伟典雅,充满了非凡的浪漫情怀。

杜甫:当笔落下时,它惊动了风雨,这首诗就变成了一场为鬼神呐喊。

韩愈;李杜的文章正如火如荼

三、解决问题

诵读原本指诵读,即写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它变成了一种乐府宋体“告别”的意思是离开这首诗,在离开之前向朋友道别。所以整个主题的意义就是用奶奶的梦游诗向你的朋友说再见。梦游是通过“说再见”来证明你的态度和意图是真实的。另一个名字是“梦游天目山永别东路诸侯”。

从唐代开始,古诗分为“古体”和“现代体”。在唐代,新格律诗被称为现代体诗,唐以前产生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使用了唐人的说法。在天堂梦游和唱再见是一首古诗。

四字、字、音

天目、颍州、山西、泸水、丹丹、霹雳、石番、红染、清明、心悸、鼓瑟、觉世、天台、玉天目、谢公楼、尹延泉、李申林、栾归

五、鉴赏第一节

1.共同阅读并思考:

①前四首诗写了什么?既然它的名字叫“梦游奶奶”,为什么要从瀛洲来写呢?

清晰:写下天目山的神秘和模糊。

与瀛洲相见奶奶(档案描述)。天目山和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美丽。然而,瀛洲的“信仰很难找到”让人害羞,而天目的“或可见”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诱惑。因此,以瀛洲来衬托天目,以空来衬托现实,不仅给天目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美丽的面纱,也让作者想起了去天目的想法。

②最后四首诗是怎么说的?使用什么方法?

清楚:写下巍峨雄伟的天目山。

比较和对比。五岳和天台衬托出了天目的雄伟和巍峨,这进一步提醒了作者去天目的强烈愿望。

使用以下词语天姥横穿天际,拔出五岳盖赤城来说明它无与伦比的高度。以屋顶为衬托,他说屋顶有“18000英尺高”,但在奶奶面前它看起来很短,好像他想在她脚下鞠躬。如此雄伟的天目山,如此美丽的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的念头?

2. 小结:

大意

这一部分总是写天目山的巍峨、雄伟和神奇,这就是梦想的原因。

六欣赏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节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梦幻山西、木屐攀岩、夜景、神仙洞和梦幻消失。请总结一下风景的特点和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见山西:宁静

据越人介绍,我想在吴越梦游,一夜飞越月湖。湖光和月光照在我的身上,把我送到美丽的山西。谢凌云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清澈的溪水潺潺,人猿的叫声凄凉。

在大风的帮助下,我被送上了蓝天,直航大海;兴高采烈的李白

(2)穿木屐爬山:气势恢宏

我脚上穿着谢凌云的木屐,沿着山路直冲云霄。在半山腰,你可以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听到空中公鸡的啼叫声。山脉和岩石重叠。我不知道我转了多少圈。我迷恋花,倚着石头。我觉得不晚了。

陶醉的李白

(3)夜景:奇异而危险

熊在咆哮,龙在歌唱,雷声在岩石和泉水中回响。它使森林深处颤动,层顶震动。乌云密布,会下雨,水波摇曳,烟雾升起。

困惑、震惊、沮丧和沮丧李白

(4)仙洞:壮丽、辉煌和奇妙

闪电和雷声,群山崩塌。仙府石门从中间轰隆一声打开。蔚蓝的天空辽阔无底,太阳和月亮照耀着金银宫殿。穿上彩虹的衣服,乘着风,云中的神一个接一个地降临。老虎弹琴,栾鸟开车,神仙和大麻一样难以计数。

(5)梦消失了(过渡句,写下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这样的一幕突然震撼了我的灵魂,突然站起来叹气。当我醒来时,只有一个睡懒觉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三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集体朗读第2段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 (景) (虚) 兴奋

遇仙

梦后: (实) 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 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