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高一生物教案(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高一生物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5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 篇五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 www.baihuawen.cn 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一生物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2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