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趣味数学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趣味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

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

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差异网★www.chayi5.com)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苹果:(14+4)÷2 桔子:(14+4)÷2 苹果:14÷2 +4÷2

=18÷2 =10÷2 =7+2

=9(只) =5(只) =9(只)

桔子:9-4=5(只) 苹果:5+4=9(只) 桔子:7-2=5(只)

或14-9=5(只) 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

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

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趣味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2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