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兰亭集序》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兰亭集序》教案 篇一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兰亭集序》教案 篇二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 篇三

教学设计思路

1、布置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兰亭集序》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书法作为艺术的基本特点。

2、 体悟王羲之对人生喜悦与哀伤的相关论述;

3、 理解王羲之对生命的觉解,留下生命的痕迹。

二、教学难点

1、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蕴含的书法美学;

2、《兰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晋哲学思想。

三、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这类文章,既要欣赏文本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书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为大书法家,他在文本的书写中寄寓自己对生命的观照和理解,这是“书法的兰亭”。

王羲之在表达生命的欢悦时,用了非常优美而雅驯的文辞来描绘历史中的那一个春天的美景,这是“文学的兰亭”。

同时,王羲之作为东晋之人,必然要带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对生命短暂与生命无常的深刻喟叹,这是如雾一般笼罩整个魏晋时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这是“哲学的兰亭”。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来接受这一篇课文,还是非常好的,他们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对较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础。同时,他们对新鲜的文本,对脍炙人口的文本保持着较为持久的期待,这样的心理易于学生的接受。

五、教学方法和工具:

讲读,讨论,评析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实录:

课时一:书法的兰亭

一、背景导入——书坛“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个把写字当做艺术追求的唯美的书者,他“增删旧制,独创新体”,代表书法艺术的觉醒,备受后人推崇。他众体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传序》中评其书法曰“尽善尽美”。王羲之在当时就“生华四宇,价倾五都”,《集王圣教》被誉为“千古书学之祖”,黄山谷说他“无一字不可人意”,这位“书圣”简直可算书坛“教父”。他在千年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丰碑,后代书家甚至无人从他设立的范式中走出。《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后代书人无不服膺。

二、书法的兰亭

书法作为艺术——《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追求美的,写字是实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书法呢?印刷体还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净,平正,舒服,但不见性格性情,也不是“书法”。

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多媒体展示书论1),要写出字的生命感。

“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多媒体展示书论2)

展示《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让学生感受、品评、欣赏书法中的生命气息,并尝试用一两个字概括。

明确:姿媚、俊朗

(二)书法是抒情的

“书者,抒也,散也,散怀抱也”,“文则数字成其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讨论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样借书法抒情的?书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绪波动?

展示《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学生欣赏、讨论、发言

结论:前面和后面看得见情绪的波动,涂抹的草迹流露出喜与忧。这些书写的痕迹与文脉是贯通的,我们即使不读文章,只读一读帖,就能知道那个惠风和畅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变化:前段字迹隽秀工稳,行距较大,舒展开朗,写的是兰亭雅集盛况,可见书写此段时作者心情愉悦,随之行距渐仄,行笔加快,字亦稍粗放,笔误涂抹之处增多,体现了作者由乐而忧由忧而悲的微妙情绪变化。高妙的书法家会以笔写心,以微妙的笔触表达心迹,拙劣的书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样的,看不到书写时的心境。

(三)书法是表现个性的

“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多媒体展示)

讨论3:从《兰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找三个性格迥异的同学板书,并分析其自己与性格的关系

举例:

放荡不羁的人——龙飞凤舞,气势不凡

谨小慎微的人——毕恭毕敬,刻板

坚强倔强的人——刚劲有力

从《兰亭集序》课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学生临写《兰亭集序》中行书笔法——以“永字八画”为例。

课时二:文学的兰亭,哲学的兰亭

一、文学的兰亭

段一、段二:以人为本的诗意生活

让学生阅读课本,寻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明确: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紧张,竞争,恐惧。空气是污浊的,环境是污染,工作高强度,居住拥挤。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与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总结:一二两段触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乐也。

二:哲学的兰亭

段三、段四:缘情析理

让学生阅读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乐构成?人生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生之乐:欣于所遇—(爱情、金钱、权势、名誉)

暂得于己(一时的快乐)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忧: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总结:人生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忽有忽乐,或忧或乐,直到死亡的来到——终期于尽,而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确定因为修短随化。

分析到这里,我们感到岂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着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无能为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迹

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是从古到今一贯存在的。

昔人(兴感之文)

王羲之(临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实的死亡面前,战国时期的庄子已有觉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种解脱,复归大道,浮生若梦。死就是从梦中醒来。庄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力的受虐似的对死亡的接受,其实简介的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无能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迹。

王羲之反对庄子式的自我欺骗的觉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说:“死生亦大”。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现实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诗歌,留下这次盛大欢会的生命记录,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过书法、诗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寻求不朽。传说他苦练书法,长期洗砚,以至池水尽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辉煌的明证,“羲之之书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顶峰。

结语:

孔子说:我死了,但我的道要传下去。

王羲之说:我死了,但我的书法要传下去。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我们的什么可以传下去呢?

《兰亭集序》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 ——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4、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书: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学生再读第三段。 朗读指导:探索人生哲理,发感慨,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读,“岂不痛哉”降调读出慨叹,重读“痛”。

5、读第四段: 思考:本段中的"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为什么"悲"?"悲"什么?

讨论提示:

①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②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③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明确: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④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悲痛年年总相似,那么面对着无尽的悲痛,王羲之能选择做些什么呢?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告诉后人,我们曾经为死生而悲痛过,也许你们会和我们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写作意图,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学生再读第四段。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奏与批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悲”,后面的句子和缓低沉的读出。 (板书:悲 由己悲人千古同悲)

6、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7、【讨论】“悲”=消极?

【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四、一词多译

一)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二)临

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4、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三)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四)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五)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五、总结全文

1、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 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你是怎样思考的。

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二、第三题。

2、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3、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七、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

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

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 毕、咸: 都/信: 实在/趣: 同“趋”/曾: 竟/ “所之”的“之”: 到, 引申为“经历”/嗟悼: 感叹忧伤/固: 才/致: 意趣

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

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

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

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

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

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

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

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

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

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

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字。

五、艺术技巧鉴赏

1、表现手法。

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景, 是描写, 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提供依据, 议论是描写( 写景) 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 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 请看——

2、线索安排。

三段依次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

3、语言表达。

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

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

六、作业

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

《兰亭集序》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兰亭集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