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教案的教学内容怎么写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写好教学,首先要知道教学设计有哪些内容,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学设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教案的教学内容怎么写》,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内容 篇一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内容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就在下面哦,各位语文老师,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马嵬其二教案教学内容吧!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三字经教学内容 篇二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初一年级100名学生中作过有关的问卷调查。其中认为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关系的37人,认为没关系的34人,说不清楚的29人;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包括哪些内容,被调查的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的只有45人,多集中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艰苦朴素等方面,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认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也是传统美德。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即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我们现在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将成为祖国建设的骨干,他们的成长将关系到中国传统美德能否传承下去,关系到中国今后发展的前途。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让他们身体力行,形成习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这个道理。中国自汉代以来的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乡学,以及各类私塾、家塾的德育教材都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为了让人们从小牢记各种行为规则,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名贤集》、《龙文鞭影》、《女儿经》、《小儿语》、《弟子规》等书以及各种家训和历史、文学著作,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讲授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本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体力行,铭记在心,从而形成习惯。但是,在我们调查的100名学生中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的寥寥无几。今天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适当读些古代经典完全是必要的,在目前的情况下甚至有些紧迫。

正是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确定了“古代典籍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题。

二、研学过程

我们的古代典籍研学是从《三字经》开始。

第一步:通读通解。《三字经》虽是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此书毕竟是文言文,且于今天有时代差异,其中偏字难字较多。所以我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每个学生认领一段,查阅字典,诵读流畅,然后在课堂上讲解交流并带读,加快了学习的速度。

第二步:理解内涵。《三字经》是通过实例来教化儿童的,文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学生在诵读流畅之后要深入思考研究典故的内涵。如:孟母为何三迁?孔融为何要让梨?等等,学生在深入思考和理解后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从中得到教育。

第三步:传承精神。这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研究学习是为了继承弘扬,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观察、采访、创作短剧、设计主题活动,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加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达到传承中华美德之目的。

三、效果分析

研学《三字经》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少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事谨慎,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义。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古时的蒙学之书,把做人之本、为人之则的基本道理,写入书中,且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易于儿童接受。在我们研读的《三字经》中就体现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教子志存高远;“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等等。经过我们的研读同学们把《三字经》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师敬长、诚信互谦,自强不息、报国为先等等。通过研学,同学们扩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了解和认识。同学小徐在总结里这样道:“我原来认为民族传统美德无非就是孝敬父母,热爱祖国,通过我们对《三字经》的研究学习才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括很多方面。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做事,中华民族处处都有传统道德的约束,而今天我们正是学要了解这些传统美德,继承这些传统美德。”小静同学说:“原来总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从来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参加《三字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了解,原来今天我们提倡的许多礼仪文明都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

研学《三字经》,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了解并不等于理解。所以,我们在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德,道德;行,行为。我们现在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是在德育教育中,往往简单说教多,同学们没兴趣,对一些问题认识模糊。而《三字经》就有许多教导人们善德善行故事。在研读《三字经》时,同学们对这些小故事寓意进行深入思考,经过讨论,对美德有了较清楚地认识。

下面是一段同学们围绕“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讨论。

学生1: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这就是孝敬老人,礼让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2:我觉得这黄香、孔融大概有点“呆傻”吧?不然为什么去为父温席,为兄让梨呢?小弟弟本该受照顾嘛!

学生3:父母兄长爱护我们是他们的爱心,他们白天工作、劳动,晚上还要做家务、洗衣服,多累啊,我们不能只让他们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关心他们才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班教学内容 篇三

小班教学内容

第二学期小班教学内容

一唐诗

悯农 江雪 咏华山

锄禾日当午, 千山鸟飞绝, 只有天在上,

汗滴禾下土。 万径人踪灭。 更无山与齐。

谁知盆中餐, 孤舟蓑笠翁, 举头红日近,

粒粒皆辛苦。 独钓寒江雪。 回首白云低。

暮江吟 绝句 回乡偶书

一道残阳铺水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 少小离家老大回,

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行白鹭上青天。 乡音无改鬓毛衰。

可怜九月初三夜, 窗含西岭千秋雪, 儿童相见不相识,

露似珍珠月似弓。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我所学的字

上 下 多 少 大 小 口 手 日

月 水 火 人 头 前 后 米 三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教案里的教学内容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声音,开始对听赏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兴趣(人文主题)

2、初步感知音乐要素(长短、高低、音乐、强弱)和它们的表现作用(知识技能主题)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画纸、画笔、课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并用自己的嗓音模仿出来

二、

1.纸模仿大风吹小风吹的声音

2.自制的纸袋模仿大雨小雨的声音

三、听辨大自然中的雷电、风、雨、小鸭子、小青蛙、小虫子的声音,请学生听辨模仿,比较不同的声响,说出自己的感受,用乐器模仿。

四、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一幕: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烤着大地,格外闷热,小鸭子出来了,它们要到池塘里游泳,小青蛙、小虫子也在不听的叫唤着。

第二幕:忽然见天阴沉沉的,风越刮越大,雷电轰轰做响,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小动物们吓得赶紧躲起来了

第三幕:夏天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雨停了,“滴答滴答”雨后的大自然特别美丽,小鸭子高兴得唱起了歌,小虫子小青蛙也加入了这场音乐会。

让学生用各种乐器来表演该童话剧

四、欣赏《胡桃夹子》、《天鹅湖》,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线条、色彩、文字、图画表达出来。

教学说明:这是一节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设计并操作的艺术综合实践课,课中让学生将美术融入到音乐中,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元素。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教案的教学内容怎么写》,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3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