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庖丁解牛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知识链接 篇一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养生主》及其思想

“养生主”:“养生”意为保养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文章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之后就用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

《养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论点是“缘督以为经”,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 《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

二、学生参照书下注解,标出生字词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

三、教师领读

四、课文讲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向然;⑤奏刀-然;⑥莫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注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庖,厨师。丁是厨师的名。解,剖开,分割。②所触:所接触的地方。

③履:踩。

④踦:通“倚”,抵住。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⑦莫不中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乃,又。会,指节奏。

【译文】

厨师丁给文惠君宰杀牛性,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窘窘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动作触(手按)、倚(肩靠)、履(足踩)、 (膝抵)有条不紊,配合协调。

声音砉然、向然合乎音律。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声音富有舞蹈节奏,想象动作之优美和谐。

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就十分自然地导入下面一段对话。

五、小结

六、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翻译下面两段。

学习过程 篇三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级)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参考注释,更需要借助工具书!)

膝之所踦( ) 砉然( ) 騞然( ) 中音( ) 批大郤( )

导大窾( ) 肯綮( ) 大軱( ) 折也( ) 发于硎( )

彼节者有间( ) 怵然为戒( ) 謋然已解( )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正确翻译词语和句子:(将重要词义誊到书上,识记更方便!)

(要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理解字意!)

A.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技经肯綮之未尝: 4)善刀而藏之:

B.1)足之所履: 2)乃中《经首》之会: 3)进乎技矣:

4)臣以神遇: 5)因其固然: 6)技经肯綮:

7)良庖岁更刀: 8)族庖月更刀,折也: 9)新发于硎: (10) 虽然,每至于族: 11)怵然为戒: 12)如土委地:

C.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D.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艺矣。(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

②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读一读,记一记 (A级)

(1) 大声朗读,记忆第二项内容。

(2) 同学间提问,检测学习效果,清除知识死角。

二、把准文脉:(理清文章思路,是深入文章的前提!) (B级)

第一部分( 1 段):

第二部分( 2、3、4 段):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欣赏“解牛之美”,大声齐读第1段 。

(诵读时,要通过想象,再现场面。体会庖丁和谐优美的动作与解牛时富有韵律的音响之美。)

(C级)

2、探讨庖丁的“解牛经”,重点品读第3段。

思考:庖丁解牛的。技艺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划出关键语句,理清层次,分析更全面!)(C级)

3、理解庄子之道,文惠君赞叹了庖丁的经验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注意庄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D级)

四、拓展思考:

庄子通过这篇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果把课文看作是《庖丁论人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谈谈文章教给我们哪些人生道理?

(思想大于内容!优秀作品的意义总是远远超出作者的本意!)(D级)

庖丁解牛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 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项羽之死》。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庖丁解牛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