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香菱学诗教案【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香菱学诗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各种手段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1 简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写字和写作)等诸方面能力,并借助文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载体,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理念,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运用例谈

1、配乐朗读。朗读教学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语文教学形式的经典科目之一,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朗读教学的效率和档次提高一个等级是方便易行的。读,然后配好音乐,配上图片或动画,直接追求“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性地下载优秀诵读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欲望。老师如能亲自诵读并制作出诵读音频或视频作品,其示范力量和推动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经录制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朗读材料不仅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情景动画。网络音视频十分丰富,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触发点。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类来使用:知识讲座类,情感教育类,是非辨识类,习作训练类。

例如,《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现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引发少年学子不尽的感慨唏嘘;FLASH动画《小蚯蚓的遭遇》不仅呼唤起学生的悲怜之心,而且生发出学生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学生观看探讨之后的习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体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每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材料都是学生的精神大餐,单是里面的“颁奖词”内容就足够我们语文课堂去学习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广告,小而巧,如《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贴近生活、贴近人情,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这些制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广告走入课堂,往往会事半功倍。

3、影视剧片段。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剧极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开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热爱经典名著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香菱学诗》的教学,一句“香菱可谓是《红楼梦》里边命运最无端悲惨的女性”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悲怜之心。师生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视频,了解香菱的身世。然后老师简单向同学们讲解香菱的悲惨际遇,进入“香菱学诗”。“苦难的人儿偷闲苦学诗歌”的事实激发出同学们静心研读课文的动力。可喜的是,此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讨要《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问《红楼梦》、谈《红楼梦》、读《红楼梦》蔚然成风,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感开始走近《红楼梦》。

结末的体会自然是:名著导读的“导”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和学生一起研讨名著,不仅是使命,更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性和科学性。

4、看图作文。这也是传统的语文习作训练科目之一,在报纸、杂志上,在网络,在课堂内外,发现有价值的图片(情景)随手取来,作为习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实现起来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师是个“语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经在某漫画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艰险码起凳子为自己作“生日倒计时牌”,他正不辞辛劳地爬上去更换时间――273天,他的身后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妈妈。我将此图取来,要求学生先给图片取个名字,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学们的兴趣点爆炸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汇集出一曲习作练习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响乐。有一次早读,学生磨蹭着不读书,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背”字,于是有三两个同学开口了;我又在后面写了几个小字,“会了吗”,更多的同学开始读书了;我再画上一个“?”,“!”,直至“……”,教室里读书背书声震天了。下节课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作背景,前面画上了讲桌和老师,取名《早读铃响过……》。我将图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可以想见,学生会心地怪笑之后,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佳作”。当然,这得益于个人娴熟的电脑绘图技术了,算得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5、作文评改。对每名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但仅仅止于“精批精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对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学生并不以为然,比较麻木。他们“提笔能作文,搁笔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写我的”真让老师哭笑不得。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示范机会: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评点寄语的批阅过程实时展示,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好文风,其作用和效率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大幅提升。电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这里不作赘述。

6、论坛诗社。语文课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大可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班级“论坛诗社”,培养喜爱文字的人,造就为文字而欣喜忧愁的人。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等的层出不穷,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翅膀,关键看语文老师怎么“引导”和“制宜”。

7、课本剧。课本剧将课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达的是,整个课本剧的排演过程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更加精美的语文实践成果。例如本班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本剧《羚羊木雕》,获得2013年集团艺术节课本剧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从剧本编制、场景服装、道具设计、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人物配音到后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体信息技术。

8、教师下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当然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但语文老师的“下水”实践对学生的指导性、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电脑、网络为语文教师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来边教学边笔耕,不断完善充实了《个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个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学生阅读、借鉴。“写作”是什么?简言之不过是两个词,即“记录”或“叙述”。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人和事,许多的细节学生并不见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记录,演绎成了“作文”,学生阅读之后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其启发效果大大胜于枯燥讲解“作文材料的取舍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记录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看自己老师写的作文的兴趣远远高于看任何“优秀作文选”。学生是越看越有味,后来,学生们开始不甘于作“旁观者”了,也参与到这“记录生活”的行列里来,再后来,还有了讨论,甚至有了争论。哈,这样不是很好吗?过去一向提倡的“教师下水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

9、资料整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可以有计划地发动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双重目标。例如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的整理,初中三年下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文资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亲自整理《单句标准格式》、《与比较学习》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保存学习。

10、表格运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表格,便于比较学习,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做表格,这是语文知识提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红楼梦人物图谱》、《整理亲属关系,增强亲情体验》、《新闻结构训练》等表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11、网络运用。网络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几乎随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地是,“疑点考证”在从前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之后再和你们讲解”终结,现代网络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参考资料,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3 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做好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学会“搜索”和“下载”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载”与“下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由“课件”向“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过去单一的课件形式已经容量有限和过于机械了。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机,捕捉鲜活的生活细节和生命状态作为语文教学素材。教师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小软件,助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GIF或SWF动画制作等等软件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语文教学向深度发展正经历这样的过程:由引出内容、提高兴趣,向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发展,由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向参与过程、体验情感发展,向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发展。语文老师们,让我们加强学习和交流,紧跟时展步伐,勇担信息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 殷飞飞。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飞翼[J]. 学苑教育,2013,07:28-29.

香菱学诗教案 篇二

关键词:思维;中学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学习写作技巧、提升审美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等。如果对课文的处理还停留在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疑难句子的层面上,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是多么的枯燥,这些优美的文章是多么的可憎,老师的讲解是多么的乏味。那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会游离于课文这一载体之外,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向四周散发,最后又回到文本。在不断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精线串联心灵珍珠,巧问激活思维火花” 的方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此谈谈我的浅见。

“精线”即精炼、精要的主线,它贯穿全文,是文章的枝干、支架。“心灵的珍珠”即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品味。“巧问”即高质量的提问,它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研读课文,有的放矢的寻找答案。“思维火花”则指学生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由一根主线将学生对课文零散的片面的不成熟的见解串联起来,并由此生发质量较高的问题,带着问题又再次走进文本,完成对文本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的解读,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精线”是最重要的,找到了它 ,就找到了文章的根脉。寻找“精线”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课文标题即是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题目非常直接的概括了文章所要描写或表达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题目上做文章,提问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文题,我直接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罗布泊是仙湖?仙湖怎样消逝的?作者是如何写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因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阅读就不会是散漫的、无序的。他们对文本的领悟和理解串联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中。在对罗布泊的今昔对比中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忧患意识,加强环保观念,学习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时,我让学生将课题补充完整,学生浏览课文后将其补充为《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这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最精要的概括了。由这根精线我生发了这样几个问题:黛玉是怎样教的?香菱是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走进文本,很快对文本信息进行体验、筛选、重组进而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得出自己的观点。

二、课文中直接的语句即是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中有非常明显的语句即是对课文最直接的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找出来,并由此生发问题。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犯了几次?这几次中如何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的?曹操的“忌”有哪些?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信息并对其分析,完成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黛玉常听得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一句,由此提出问题:在黛玉的眼睛里,贾府究竟有哪些不同?学生带着再次进入文本,找出了建筑、陈设、衣饰、人物、规矩等诸多不同,并对其分析,和黛玉一起感受了贾府的华贵雍容庄严气派。

三、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精线没有体现在题目上也没有在文中直接体现,这时就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高度概括,得出课文的精线。如《芦花荡》一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不超过20字),经过全班的努力,最终精简为“老头护送女孩失误,愧疚自责,设计杀敌复仇”。我根据这根精线又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要护送?为什么不选年轻力壮的护送而选一个干瘪老头?为什么会失误?老头子怎样杀敌的?在对文本的再次解读中,学生很踊跃的回答了我的疑问,进而把握了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有听课的老师评价说整堂课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而是在听学生讲故事,而这故事又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再创造。又如:《蜡烛》一文,我也要求学生用最精当的语言概括文意,在启发引导之后,学生概括出“老妇人艰难的将红军战士象亲人一样的掩埋”,由此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艰难体现在何处?如何表现出“象亲人”一样?问题不多,但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艰难”不仅指环境的艰难还包括老妇人自身的力不从心,在这艰难中老妇人对红军战士“亲人”般的态度更体现了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从文本中得出精线,在回到文本中将精线展开,这是一个概括、分析、筛选、整合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清晰明了的解读课文,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写作,让他们知道作文时也一定要脉络清晰,紧扣主题,干净利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出精线,提出问题抛砖引玉。 将课堂还给学生,你就会看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迸溅,心灵的珍珠在智慧中闪光,纯真情感在美文中陶冶,健康的审美在领悟中提升!

参考文献:

香菱学诗教案 篇三

潘新和教授力倡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指归,但语文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写作教学了。我在困惑和痛苦中,重读“香菱学诗”,得到不少启示。

一。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普遍对作文感到恐惧和厌烦,这涉及写作心理问题。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讨论还很有限。“香菱学诗”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目的紧张”。心理学上的目的紧张,指的是一个人越是急切地要达到某个目的,就越容易导致心理的紧张,进而导致行动的受挫失败。

香菱一说要学诗,黛玉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后来探春又安慰香菱说:“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我以为不给学生太多压力,让学生以玩的心态去学习写作,是更易成功的。因为“玩”是这样一种活动:它让人兴味盎然,不计得失地沉浸其中而忘记了目的紧张。写作(尤其文学写作)是充满灵性的,一本正经太过用力有时反而写不出好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多给学生松松绑。

其次,培养写作兴趣尤其是写作毅力。

香菱因为要写“咏月诗”,冥思苦想,坐卧不定,茶饭不思,连做梦还在写作,兴趣之浓让人感动。她的前两首诗失败了,依然能够“苦志学诗”,继续苦思,终于在梦中灵感闪现写出了成功之作,这是写作毅力助她成功。如果第一首失败了就放弃不写,香菱就一辈子也学不会作诗。

我们现在可能既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培养,更缺少对学生写作毅力的有力训练。潘新和教授指出过“为文三境界”:快乐——痛苦——彼岸的幸福。他说:“快乐,只能说是最低的写作境界;痛苦,对于写作上成长的意义,比快乐要大得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快乐作文”,但“对于一个习作者而言,更需要建立的写作观念不是表层的‘快乐’,而是‘痛苦’,或是说是快乐与痛苦同在,从艰苦的劳动中获得深层的精神愉悦”。想想古今中外大文豪们的苦心为文,情形不正是如此吗?香菱三作“咏月”诗,最终成功,也是极好的证明!

二。作文的境界:规矩、词句、立意

黛玉对香菱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竟不对都使得的。”香菱说:“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又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里曹雪芹借黛玉之口指出了作文的三种境界:规矩、词句、立意。

诗中最差的一种应该是“打油诗”,其特点是中规中矩,从形式上看没有任何毛病,但因为没有内容,所以“没有任何毛病就是最大的毛病”(孙绍振语)。这就是作文的最低境界——规矩。以前有过“作文套路教学法”、“文体训练体系”等作文教学探索实验,其失败的原因就是重视了形式,忽视了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能真正提高。

从1999年话题作文出现,放松了文体要求之后,另一种情况又集中出现了,就是文章越写越“漂亮”,但内容依旧贫乏。王荣生教授把这样的应试文章称为“小文人散文”。这就是作文的第二种境界——词句。

上述两种作文在中学生的习作里依然常见,有些教师的教学依然以此为重心,强调什么符合文体要求,写好开头结尾,多用些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塞进些历史故事和名人名言(甚至不惜杜撰),抒发些看似高亢实则无病的情感,甚至一定要弄些小标题,弄个新奇文体……结果是文章“看上去很美”,读上去却寡味得很。

我以为,是强调“立意”的时候了。这里的“立意”其实是“写出自我”的意思。当然,“自我”是什么,还要去探索。孙绍振教授说,“自我”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深挖的,需要“超出平常的自我”的。写文章应该写出个性化的深刻的有文化底蕴的“自我”。

我们读鲁迅作品,能读出鲁迅的“自我”,读钱钟书、王小波、余光中……也莫不能读出其“自我”。文章写到有了“自我”的程度,其“意”就算立起来了,这就是作文的第三种境界(也即最高境界)——“立意”。这当然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努力把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境界就能一步步靠近。

三。学生作文的通病及解决方略

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是曹雪芹仿效初学者笔调,展示初学者习作中易犯的通病及其在写作中逐步前进的进程,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我以为雪芹为我们展示的初学写作者的毛病确实很有代表性,到今天依然如此。香菱的第一首咏“月”诗写什么?一句话就可回答:月亮很亮。这首诗内容贫乏得很,也没有个性。黛玉评价说“被他(指月——笔者注)缚住了”。我把这种毛病称作“无话可说”。香菱的第二首诗较有内容,也能用花香、夜露等来烘托“月”,但又“过于穿凿了”(黛玉评),结果不是“咏月”,而成了咏“月色”。我把这种毛病称作“瞎说乱说”。初学写作者一开始容易“无话可说”,挤牙膏一样,挤来挤去还是那么贫乏苍白。写到一定时候就容易“瞎说乱说”,现在中学生的文章大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千人一面,堆砌词藻;套话假话满篇,胡话不少。真正的好文章是第三种:“写出自我”。香菱的第三首诗就达到了这个境界。这首诗一方面内容集中,是咏“月”而不是咏“月色”,同时又能寄情于景,写出了自己的身世及精神上的寂寞。末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则“人月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蔡义江评),确实是一首“写出自我”的好诗。所以众人评价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何谓“新巧有意趣”,就是写出了自我。同样面对泰山,李健吾和汪曾祺写了截然不同的文章,写出了各人心目中的泰山,也即写出了“自我”,这就是“新巧有意趣”。如果写的不是“自我”,而是别人的公共的,那就是千人一面的套话假话,文章就没有价值。

作文如何能从“无话可说”、“瞎说乱说”进步到“写出自我”,我以为“香菱学诗”能启示我们的至少有以下两点。

1.多读丰富心灵修养

黛玉评香菱第一首诗时说:“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学生作文为什么“无话可说”,那真是因为“无话”,所以说不出来。怎么解决“无话”的问题?有人强调要让学生有生活,于是带学生去旅游,搞很多活动。其实生活人人有,况且经历丰富的人不一定比经历简单的人更能写出文章来。关键在于写作的“心灵修养”(马正平语):心灵修养深厚的人,触目所见皆是文章;心灵修养贫乏的人,即使眼前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事,他也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来也是贫乏枯燥。心灵修养从何而来?主要从阅读来。朱光潜说,我们读文学家的作品,主要就是要培养文学家的眼光,像文学家一样看世界。大量事实也证明,没有大量阅读,要从生活中发现材料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

2.修改与重写

要写好文章,光有多读还不行,还需要多写,尤其要注重修改与重写。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频改之方入妙耳。”验之香菱,可知此话不虚。应该说,我们现在也还注意修改,但大体上是小打小闹,改改错别字病句之类。我以为我们还应该重视另一种修改——重写,就像香菱三写“咏月”诗一样。

为什么要重写?我的回答是:因为要写出“自我”,写出个性化的深刻的“自我”,用孙绍振教授的话说叫做“超越自我”。学生写文章极易为陈规所限,写不出真正的自我。有时仿佛是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但那种经历那种情感往往是千人一面的公共性的,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其中。这样的文章既不能出彩也没有价值。孙绍振教授说,自我是需要深挖的,要超越角色化的自我,超越平常的自我,抵达个性化的深刻的自我。文章写出了“个性化的深刻的自我”,那才“新巧有意趣”。当然,要达到这个层次,前提是多读,丰富心灵修养。这一点前文已述,不赘。

香菱学诗教案 篇四

“女书”又被称为“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也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表音文字。它起源和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所以又叫“江永女书”。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妇女。“女书”是人类文字史上一个奇迹,主要表现在:1.造型奇:不是方块字。左低右高呈“多”字的菱形形态。2.结构奇:没有绝对的横竖与提、勾、折。3.笔画奇:文字多用点和弧线组成。4.书写奇,写字时不在桌子上,一般在女人膝盖上写。5.使用奇:书写在宣纸、扇面、布帕上,广泛用于出嫁、结拜姊妹、祭祀和悼念等。6.形式奇:多为七言诗,少数为五言诗,很多作品是用来吟诵的,有很强的韵律感。7.命运奇:人死书亡,作品随之作为殉葬品埋掉或烧掉。本文试图通过女书考察中原文化与楚越文化的异同。

一、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的汉字方正字形与楚越文化影响下的女书不对称字形

罗家伦说:“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历史的先见》)他所指的应该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精髓。受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字块方方正正,以表意文字为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女书产生的地理环境看,江永一带“地狭民贫”,人民祖祖辈辈感受到的气候恶劣,变化无常,造就了楚越文化中不屈的奋斗精神,他们会对自然进而对自身进行思考,思想活跃开放,做事含蓄委婉。如文学方面,屈原创作的《楚辞》,与北方的《诗经》齐名,成为中国文学两大源流。楚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大差异就是它不追求工整对称,规规矩矩,而是追求不对称美,求异求变化,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与反抗精神。女书的造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不追求对称和工稳,是表音文字。它与汉字不同,字形是长菱形文字,“多”字式体势,左低右高,稍微有些倾斜,字型弯曲细小,形状像蚊状,所以又叫“蚊形字”。女书的长菱形结构风格接近战国时楚国一带的纺织品造型,张正明先生指出楚文化中影响最多的是工艺品’中的菱形纹。“这些菱形纹变化多端,或有曲折,或有断续,或相套,或相错,或呈杯形,或与三角形纹、六角形纹、S形纹、z形纹、字纹、工字纹、八字纹、圆圈形纹、塔形纹、弓形纹以及其他不可名状的几何形纹相配,虽奇诡如迷宫,而由菱形统摄,似乎楚人有意要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江永出土的陶器有夹砂红陶、灰陶,陶器纹饰有菱形纹、文格纹、旋回纹、绳纹等。女书图案中,至今还流传着菱形纹、文格纹、回旋纹。

二、华夏中原文化有正统实用阳刚之美,楚越文化有细腻浪漫阴柔之美

正如北方戏曲高亢直白有阳刚之美,而南戏却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有阴柔之美一样,楚汉文化从日用品到精美文物处处展现出凤飞龙游的高贵气度,“香草美人”绚丽想象的。中原人思想单纯直率,保守自闭,思维善于走直线,笔画有阳刚之美,共有8种笔画:点、横、竖、撇、捺、挑、折、勾。女书共有9种笔画:左斜、右斜、左弧、右弧、圆点、上弧、下弧、短竖、短横。没有提、勾、折与绝对的横竖。书写上擅长运用圆弧形笔划,在出土的很多楚简中笔画也多弧形,女书既有小篆体匀称的特点,又有甲骨文劲挺的姿态。行款式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很多字体都是根据自然界的一些自然景象制造出来的。女书的插图一般是以意写形,想象力丰富,艺术的形象一般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意嫁接移植。女书中的“八角花”图案原型与中国古代楚汉时期的“八卦镜”造型一脉相承。女书图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其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复杂多变,深受楚汉文化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

因为江永有“结拜姊妹”的风俗,又给女书添加了一层悲剧精神,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苦情文学”。在江永,女孩从小就被父母订了娃娃亲、给人做童养媳,妇女成天聚集在阁楼里,纺纱织布、做女红等。人的生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女人便结拜姊妹,同吃同住,作为一种隐秘文字使用,只有女人能够看懂。“女书”作品的内容大量描述姊妹结交和感情生活,女书大多用来吟诵,极有韵律,作品反反复复唱出女人的苦闷与痛苦。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旧社会的妇女更是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歧视者的最下层。她们在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四重压迫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呢?她们几乎统统是文盲,连起一个名字的权利都被剥夺,但是她们也是人,并不是牲畜。她们有思想,有感情,能知觉,善辨识。她们也想把这些感情表露出来,把自己的痛苦倾吐出来;但又苦于没有文字的工具,于是就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识,自己创造文字。宛如一棵被压在大石头下的根苗,曲曲折折,艰苦努力,终于爬了出来,见到了天光,见到了太阳。试想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多么伟大的毅力,能不让人们,特别是我们男子汉们敬佩到五体投地吗?这难道不能够惊天地泣鬼神吗?”(《中国女书集成序》)

如果说传统汉字是大写的男人阳刚之气,所传递的则是正统的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汉文字基本上成为男人的工具,是“男字”;而女书传递的都是女儿家的小情调,将楚汉文化中阴柔之美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看成为一种美术字。它是妇女间专用符号,是“女字”,由母亲教给女儿,传女不传男,代代相传,隐密性也就注定了它的流传不广,乃至几近失传。

三、华夏中原文化注重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巫文化

从文字渊源来看,原始汉字在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门外文谈》)。进入阶级社会后,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过程里,起主要作用的大概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巫、史一类人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都有祭祀文化,但儒家注重的是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的是巫文化。最初的儒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然而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于中原人祭祀文化要求的是“敬天法祖”,通过祭祀活动缅怀先祖,对自己行事为人要求更为严格,成为一种孝文化,看重人事多于鬼神。与之不同的是,“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屈宋辞赋的重要特征,是受道家影响而信奉鬼神巫术。楚人信巫好鬼的习俗、神秘诡异的艺术、奇幻瑰丽的楚辞文学和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都是楚文化的特色,《人物龙凤图》是丧葬中使用的“魂幡”,传说龙凤能引导灵魂升天。

中南民族大学谢志民教授认为:“女书起源于甲骨文”,而中国文字时代最早的是与占卜有关的甲骨文,他们大概都出于当时的巫、史之手。女书深受楚汉文化影响,文字起源大概出于巫术或是记事,初始阶段应为古代百越人创造,有越风越俗的特点,借用奇异的事物托生,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各种与大自然万物相关的图腾崇拜。女书字符中以鸟形为象形造字基础,与楚越一带的鸟虫书有精神上的继承贯通。从内容看,女子宗教祭祀,求神保佑自己嫁个如意夫君,诉说苦情。女书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求签问卦、祭神送鬼的描写。婆王祭祀文化在江永县广为流行,每年农历五月初十,许多妇女带着写有女书的手帕、纸扇到婆王庙前读纸读扇,高歌赞颂婆王娘娘,读后将女书纸和女书扇等奉献到神龛前当祭品焚烧,形成江永本地独有的女书祭祀文化。《尔雅》:“鬼之言归也。”“人死书焚”是女书的一大特点。女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以便她能把自己的女书作品带到“阴间”,只有寥寥少数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

江永县有瑶、汉、苗、壮、侗等17个民族,瑶汉杂居,既有楚汉文化的影响,又有浓厚的中原文化传统,还杂糅了瑶侗文化的遗风。这里既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和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又有母系氏族的女性管理家财的习气;既有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又有不落夫家的婚俗。所以,女书在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开放式的多元文化的包容汇合。

香菱学诗教案 篇五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陶铸在《思想・情感・文采》一文中说:“只要你是有心人,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对事物经常接触,时刻注意,那你就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陶铸的这些话中的有心人,即时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1)了解学生思想,出题使之愿为表达心声。譬如:我了解到最近一段时期,学生对某一科作业过重特别反感,可对这一科老师又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我抓住时机,针对这一现实,我就出一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并声明为学生保密。这样,学生的思想大门被打开,聚集了多日的感情岩流便喷薄而出,披文入情,言为心声,各个写得掷地有声,表情达意痛快淋漓。(2)设置情景,使之跃跃欲试。一次,我班王喻晓同学在浴池拾到一根金项链,费九牛二虎之力,想方设法找到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就在班里读了这封表扬信,并让喻晓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当时,我注意到五十多双凝目而视的眼睛,肃穆的表情,以及给喻晓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我随即出一个作文题目《闪光的不仅仅是――》。题目一出,立时,学生伏案挥笔,班里只有写字的刷刷声。由此可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其次,让学生相信能写

信心是作文的动力 。要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告诉学生:谁会说话,谁就会写作文。其实作文就是说话――在纸上说话,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作文,只是你没用纸和笔,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回家,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在写记叙文! 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卖家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这就是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头论足,这就是议论文!经我这么一说,学生异常的兴奋,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对作文信心大增。

再次,让学生随意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因受兴趣、爱好、阅历等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出了题后,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写,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翅膀自由的飞翔,写出有自己特点,有个性的文章。

同时, 让学生会写

孺妇皆知的《红楼梦》,其中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先不讲做诗的道理和方法,只叫她自己去读著名诗人的作品,你看黛玉是怎么指导(教学的)。她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谈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黛玉的要求,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诗句不仅熟读成诵,而且也学着做,香菱在黛玉引导下进步很快,不到半年,诗就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趣”。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摸索到一种方法技巧,这比单纯去给他们讲什么“作文要起承转合”强得多。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六

关键字:林黛玉 独立人格 清雅风骨 才情

小说《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生命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林黛玉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的悲剧,是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黛玉之美,不仅仅是她那美丽动人的相貌,还有她对独立人格的捍卫、飘逸清雅的风骨和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价值与归宿的追问”。

一、独立人格的捍卫

独立的人格意识,一直伴随着林黛玉,从由绛珠仙草变成绛珠仙子开始,一直到生命的陨落,她无时无刻不在捍卫自己独立的尊严。

《红楼梦》一开篇就道出了林黛玉前世孱弱的生命和独立的灵魂。且不说绛珠仙草修成绛珠仙子,只说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得以“久延岁月”,又“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修成女体之后,“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她是那么的洁净,没有受到丝毫俗世的影响,又是那么的自由,并不为感情之事所累。本来可以好好在太虚幻境当她的绛珠仙子,但是,“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可见绛珠仙草下凡历世,是要报答灌溉之恩,虽然灌溉之恩并不是她成为绛珠仙子的惟一条件,但是,她不愿意拖欠别人什么,所以,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这便是所说的“还泪”的由来,可是绛珠仙子的话里似乎还有更为深刻的意思。

在太虚幻境,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绛珠仙子受神瑛侍者的恩惠,才得以脱却草胎木质,而要取得真正的平等,还得各不相欠,所以,她要主动还泪,哪怕是付出一生的眼泪,甚至生命。她并没有说什么肝脑涂地,没齿难忘,大恩难报之类的冠冕话,而是要付诸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积极的,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主动行为,这已是很难得的了,更何况她的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自己一生的眼泪足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能有这样认识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有几个呢?她追求平等,所以还泪,她珍重自己,所以一生的眼泪足以抵偿那甘露之惠。

黛玉未出场之前,贾雨村曾有咏怀对联一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对此,很多研读《红楼梦》的人都认为贾雨村的出现,不过是用来引出黛玉和宝钗二人而已,但是笔者以为这句对联还有别解。在此,且不论宝钗,只说黛玉,即:暗指黛玉贾府生活并不如意,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价”指价格,价值,即黛玉的价值,她想要求得一个合理的评价,一个充分的肯定,在那个社会的权力中心是不可能的。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不承认黛玉的价值,正说明了黛玉价值的难能可贵。后面的事实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黛玉对仕宦名利的态度,只有一个贾宝玉赏识。而宝二爷只是一个没有实权,没有经济能力的少年。正如宝玉说的“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黛玉的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有些小性子,但是,未尝不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捍卫,她那敏感的心,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但是就全书来看,作者只是通过宝钗来了以后,做了一次明文对比,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五回)但是从前八十回来看,直接写黛玉对长一辈的人不太礼貌,只有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第七回)后再也没有直接的描写了。

现在我们看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给黛玉一节,这一节被许多人当做黛玉没有礼貌的证据,其实对周瑞家的没有礼貌的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后文四十五回,凤姐因为周瑞家的儿子不听管教而不许两府收留,逼得周瑞家的下跪求情,结果还是赖嬷嬷说情才得以下台的。由此可见,黛玉对周瑞家的的态度,并不算是很过分。别说是心思细密,孤高的黛玉,就是我们一般人,别人挑剩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也会不高兴的,更何况周瑞家本来就是奴仆身份,而黛玉却是小姐,是主子,当自己的尊严受到羞辱,她自然有权利维护了。

就是和宝玉相处时,也是因为心思细密而常使小性子,可这小性子并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就是有小性子,也是对自己爱情和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们不能只看她对宝玉的为难,还要看到她对宝玉的关爱,和宝玉的两情相悦。对宝玉的发脾气,是一种孤独后的落寞,如二十回的黛玉葬花,是一种受到奚落后的悲伤。 “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才是黛玉对宝玉的真正态度,“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自我意愿。”所以,黛玉对宝玉更多的是相知后的关爱,在爱情上,她也是要争取平等的爱情,绝不像湘云和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受到宝玉很不礼貌的回敬而忍气吞声。

二、洒脱清雅的风骨

林黛玉身上多少有些魏晋名士的风度,冯友兰、李泽厚等著的《魏晋风度二十讲》中对魏晋风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进而对活得更漂亮做了几点说明,最后的结论是“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林黛玉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晋风度的气息。最可为证的就是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她给香菱推荐的全是魏晋盛唐的诗歌,并且对王维的诗歌还做了选择,可见,林黛玉性格中那种洒脱飘逸。这种洒脱飘逸表现在林黛玉身上就是她对生活环境清雅的选择,对自己感情的不加掩饰,对生活意趣的追求。

当元春让姐妹们和宝玉入住大观园时,黛玉选的是潇湘馆。潇湘馆地处大观园的西南角,与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相比,实在是清雅隐士和达官贵人的对比。蘅芜苑坐北朝南,临近荣禧堂,“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显得端庄方正,大气雄浑。而潇湘馆则是绿竹掩映,清流萦回,石子漫成甬路,小小三间房舍,房内床几椅案都合着地步打就,后院又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就连贾政对潇湘馆的评价也是很独特的:“若能月夜坐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十七回)黛玉自己对潇湘馆的感觉:“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的更觉幽静。”(二十三回)黛玉喜欢潇湘馆的幽静得到宝玉的认可,贾政也认为潇湘馆是读书的好地方,后文又得到刘姥姥的印证,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黛玉的住处后说:“这哪里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众多评论者都认识到了潇湘馆的清幽象征着黛玉的性格,湘妃竹象征着她的悲剧命运,可是,很少有人注意,潇湘馆总体上透着隐士的风雅情趣。有竹子,有曲水,房舍小而和谐,几案美而自然。

评论《红楼梦》的人大都认为湘云是闲云野鹤,敢做敢说,可是林黛玉在她不哭不悲伤的时候,也是兰心慧质,十分淘气。不过她的淘气显得格外可爱,而不是一般的顽皮,不是凤姐式的市井俗话,她的淘气带着机灵和学问的色彩。她打趣别人,开别人玩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反应机敏。先有第八回宝玉探宝钗,黛玉的雅讽,后有二十回史湘云咬舌子被黛玉打趣,宝玉听曲文悟禅机被黛玉妙诘。这些都能看出来黛玉思维之细密,反应之迅疾。

最让我们感受黛玉淘气的一节是四十二回,黛玉自然挥洒,随意而谈,引逗得众人大笑不止。这一场景,使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人美,语言更美。众才女们笑了八次,因黛玉之言而笑的有五次,其他三次还是和黛玉有间接的关系。恰评刘姥姥“母蝗虫”,打趣惜春画画,给画定题跋,开李纨的玩笑,画画工具后面添铁锅铁铲,给探春说宝钗把嫁妆单子也写出来了,被宝钗按在炕上时的求饶,无一处不风趣,无一处不令我们捧腹。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宝钗也“笑的动不得了”,心如死灰的李纨也不得不回应黛玉的玩笑,十分要强看重小姐名分的探春“笑个不住”,性格开朗的史湘云乐得差点连人带椅子跌倒。在这一回里,这一场景中,黛玉俨然成了中心,成了领头玩笑的人,其挥洒自如,反应敏捷,真是无人能及,连一向聪明的宝钗也一时未能理解要铁锅铁铲何用。结果是李纨说黛玉“刁”,宝钗赞黛玉“伶俐”。言辞含蓄,意味隽永,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呢。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回,看似写香菱,实际上也在写钗、黛二人,也是在塑造钗、黛二人形象。那么宝钗和黛玉在对待香菱学诗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区别。只读正经书的宝钗认为作诗非女儿之事,做些针线才是正经事情,故无心教香菱,而不羡慕仕宦名利的黛玉就不一样了,教香菱学诗不仅是有心,而且是尽心。拜师时黛玉之言――“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让人既惊叹又赞叹,这样的谦和,这样的自负,不是一种洒脱飘逸,又是什么呢。她对诗歌的平仄和立意的见解,到今天也不落伍,对前代诗人作品的熟悉,令人吃惊;对前人诗作评价的率真精当,足以让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见绌。并且她还在诗集中写有点评。如此对待诗歌,对待学习作诗的人,如此精妙的见解,如此饱含才学的风度,哪里还有女儿的娇怯之态,倒是有几分名士的洒脱不羁。

三、无与伦比的诗人才情

《红楼梦》中诗歌,不是纯粹的状物写景,抒情议论,而是塑造者每个人的性格,象征着每个人的命运。“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

而林黛玉的诗词曲赋正是表现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她的诗作和其他人的相比绝然不同,所以才有她的第七十回,宝玉看了她的《桃花行》之后,“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泪”。笔者以为,林黛玉的诗歌,从感情抒发方式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她参加诗社以及和别人联诗,一类是她寄托自己身世以及爱情体验的诗歌。两类诗传达情感的强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她感情的觉醒而体会感情成功之艰难,人格独立的维护而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落寞,逐渐的在加强抒发的强度,最后无论哪一类诗作都无法掩饰她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生命脆弱彷徨的程度。

林黛玉诗作的体裁和数量在《红楼梦》里是稳居第一的。她写了五律、七绝、四言、七律、歌行、五排、集句、词8种体裁,25首诗词,共计256句(行),1659个字。在体裁上比宝钗多出一倍,首数几乎多出两倍,句(行)和字数几乎多三倍。就是与史湘云相比,也多出许多。

且看她的那三首咏的诗作: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三首诗歌,夺得了咏菊诗的前三名,李纨的评判:“《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三十八回)

我们现在只评第一首。因其不流俗媚世,不畏惧风霜严寒,孤标绝尘,冲寒而放的风骨被历代文人雅士歌咏赞叹,总能唤起文人们与在品格里的深刻认同,这样的情结千百年来都挥之不去。文人是人类精神的传承者,是独立人格的张扬者,是民族的灵魂和不灭的风骨。文人并不是因为有了知识而为文人,文人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骨而为文人。文人不分东西南北,也不分贫穷富贵,不分健壮或羸弱,也不分须眉和闺秀,他只是要拥有这样风骨的灵魂!黛玉的诗在诗里夺冠,正是因为她有这样高标绝尘的风骨,正是因为她的灵魂里浸润了文人的传承,这样不灭的精神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张扬,并且强悍地进入了不朽!

黛玉因身世之孤独,感情之觉醒而写作的诗歌,更是让读者心神俱消,如痴如醉。她的《题帕三绝》是宝玉挨打后,让晴雯赠旧帕子而体悟到宝玉深情厚意时,爱情的第一次抒发。“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三十四回)就在旧帕子上写下了这三首抒情之作。因为感动,所以情难抑制,因为相知,所以不避嫌疑。开首一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既是暗合“还泪”一说,也是黛玉甘愿为宝玉而流泪,甘愿将自己的眼泪付出给蔑视仕途经济的宝玉。她的爱情就显得纯洁高雅,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相知,没有任何的附加品。

纵观黛玉的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高洁,有远大追求,有执著到底精神的理想女性的化身。

四、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在林黛玉身上,被封建礼教强制的依附性和被动适应性是最少的,她在《红楼梦》中,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个性化人生。她的逞才、读曲、雅谑、写诗和教诗,都是一种放任和才能智慧的传达。正是黛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使得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这种人性大美的被毁灭,才让千万读者为之扼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华书局, 2006。

[2]吕启祥:《红楼寻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香菱学诗教案 篇七

原文第一处: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原文第二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通过以上比较,现在很多赏析文字坚决认为,从细腻敏感的黛玉前后两次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说明她从外祖母的对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这话中之话有两个意思:一是《四书》作为四种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集,是男子们科举考试的入门书,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基础课程。而黛玉是应该老老实实守在闺阁之中的千金小姐,应以女红贞德为要紧,所以在贾母看来黛玉的闺阁女儿要务失之偏颇。二是黛玉用的“只刚念了《四书》”,更是犯了大忌,女子无才便是德,认字本身都不加苛责,读《四书》已是超越职业范畴,而黛玉竟然是“只刚念了”,可见言辞之轻狂,所以贾母给了轻描淡写的回击。基于以上两点,贾母自然被盖上了“封建教母”的印章。

笔者教学生这一课时,隐约感觉到解释的牵强。通读《红楼梦》,又读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笔者很坚信自己的判断,贾母的回答是客气的实话,而黛玉的不同回答是缜密的角色定位。

首先黛玉问“姊妹们”,显然是指迎春、探春、惜春姊妹三人。贾府里面的四姐妹,除元春成为贵妃外,其她三人尚待闺中。姊妹四人的贴身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分别代表了“琴棋书画”,而四位贴身大丫鬟的名字不仅仅是贾家诗书世家的写照,而且更深层的意义是代表了她们主子的特长。元春不在这里的姊妹们范围内,暂且不提。迎春人称“二木头”, 虽然她会下棋且很拿手,但不会作诗也不去作诗,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的诗文,甚至她连诗社也不参加,所以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读过书的人。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走到探春的住处,“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很明显探春的特长是书法,学文作诗肯定是略逊一筹的。后来有钗黛湘三人为首作诗比赛,探春每次也作,但基本中游水平,所以探春是读过书但为数不多的人。

惜春善作画,为此曹雪芹煞费笔墨,还让宝钗为惜春画出“大观园”出谋划策。惜春本人更是忙于作画和念佛,从不参加作文写诗此类消遣,她充其量就是只能认字的人了。

由此可知,姊妹三人都发展了特长,而对于识文断字没有刻意钻研,所以贾母的回答有一半是实话。当然黛玉初来贾府,算是贵客,吃饭也要被让道尊位,贾母也是第一次见外孙女,自然要把对她的关照和疼爱放在首位。黛玉本人自然流露出的气质丰韵,可谓才气逼人,这些事被一向明察秋毫的贾母看在眼里,所以贾母回答的另一半就是客气,即对黛玉的满腹才学是一种肯定,也能从她的言谈举止和姊妹们的比对中表示出赞赏。

其次是黛玉的回答。黛玉在回答贾母问题的时候,只是稍微谦虚了一下,《四书》是儒家经典,而后来黛玉教香菱学诗,她给香菱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诗集,后来又和宝玉共读《西厢记》,可见她在读书方面可谓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贾家是豪门贵府,而林家是诗书世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应该从小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况且黛玉来到贾府,发现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吃穿用很是不俗,那么对子女的教育肯定也是相当重视。她在这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加上她强烈的自尊和心底的自卑,也不允许她过于贬低自己,所以她的回答既给姊妹们交流空间,又给了自己三分实力的展示平台,可谓一石二鸟。

再次是贾母本人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这是摘掉“封建教母”印章的关键因素。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回目里,鸳鸯宣牙牌令,贾母是第一个行酒令的,从酒令的风格里,可以看出贾母本人对词曲很会欣赏,至少是个艺术爱好者。而之前贾母一行人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走进潇湘馆,有一处描写极能说明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从刘姥姥一个村妇(最能代表老百姓的价值观)的口中,我们知道当时人们对读书这件圣贤事,还是有性别上的界定和认可的。而贾母的态度却让人心生敬意。她首先是笑了,说明心中满意,后来还要补上一句是外孙女的屋子,岂止是心中满意,简直就是面上的得意了。而后来因到了宝钗屋里,看到宝钗为了迎合长辈们的审美情趣,竟然屋子里面“一览无余”。贾母看到此种情境,是这样说的:“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只怕这次是宝钗的攻心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了。贾母很明显对黛玉和探春二人的素雅清朗的居室设置,是高调欣赏和赞叹的态度。黛玉是满架子的书,探春则是笔墨纸砚,只有处事谨小慎微的宝钗居室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想隐藏自身才华的宝钗,偏偏遇上了欣赏年轻女子们才华的贾母,反倒是胸无城府暂时战胜了韬光养晦,贾母对女儿们读书的态度是相当明了的了。

香菱学诗教案 篇八

一、教师应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在大观园中,诗才最高的应推黛玉。她不仅有精深的诗歌鉴赏才能,更有精熟的诗歌创作才能。正因此,她才能对香菱的读诗和写诗作精当的指导,使香菱学诗进步迅速。叶圣陶曾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其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否则,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矣!

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语文

在香菱开始拜黛玉为师时,黛玉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后来探春打趣说要让香菱入诗社,香菱说:“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黛玉和探春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好一个“顽”字,给了香菱多少信心,多少学诗的乐趣!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目的紧张”。一个人越是急切地想达到一个目的,心里就越充满紧张感和焦虑感,反而导致行动的受挫。语文学习是丰富的、灵动的、美妙的,学生对之更应保持轻松的心态。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放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在语文之海里轻松愉快地游泳。

三、选择优秀的“教材”

作诗从读诗开始,先读什么诗就大有讲究。最初,香菱觉得陆游的诗很好,黛玉马上告诉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接着黛玉推荐了三种诗让香菱读熟背熟:王维五言律一二百首,杜甫七言律一二百首,李白七言绝句一二百首。从这个诗单看,黛玉选择“教材”的眼光可谓独到。第一,这些作品都是诗中精品。学生学这样的典范之作,起步就高,能培养纯正的趣味和深厚的素养。第二,这些作品比较符合诗的规范,便于初W者入门。她为什么不选李白的古风呢?原因大概是太白的古风大多是“神来之笔”,不尽合“规范”,初学者难以掌握效仿。古人说的“取法乎上”,黛玉在选择入门“教材”时算是做到了。

黛玉说,“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旁及陶潜、应`、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诸家,“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先站稳“根据地”,再求“扩展地盘”,这又是黛玉对于“教材”选择问题的真知灼见。

四、注重学生的自学体悟

教学教学,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自己的学。叶圣陶曾说:“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这应成为我们的共识。在这方面,黛玉也是榜样。她教香菱学诗,不是“条分缕析”、肢解零离地“讲解”,而是让香菱自己去诵读,去体味,去领悟;并不时介绍新的诗让香菱阅读,进行比较。由此,香菱迅速走进了诗的境界,不仅体味到了诗中的意境,而且在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如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诗便回忆起上京路上的景象,觉得此景诗意盎然。设若黛玉把诗肢解开来“讲解”,就会弄得诗味全无,就难以让香菱进入诗的境界,解得诗中三味,作诗也就无从谈起。至少,效果要大打折扣。

五、注重师生间的平等讨论

黛玉曾对香菱说:“正该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可见,讨论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因其丰富性朦胧性“个体性”,尤需讨论。黛玉与香菱讨论“大漠孤烟直”“日落江湖白”的一段可谓经典。从后文香菱的成功诗作(如“一片砧敲千里白”)来看,这次讨论对她的影响很大,效果明显。

六、生活处处是语文

黛玉教香菱,可谓不拘一格:既让她读经典诗作,也让她读大观园里诸人的新作;既让她向自己提问,也让她请教宝钗等人;出诗题也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昨夜的月很好……你竟作一首来。”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七、以读带写,强调多读多写多改

怎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黛玉的教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以读带写,多读多写多改。”

首先应多读。黛玉首先给香菱指定王、杜、李三种诗须读熟背熟,再旁及陶、应、谢、阮、庾、鲍诸家。这很有讲究:量太多,嚼不烂;量少,积累不够。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九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习题:

1.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极其原名:

陆放翁是指_______(朝代)的______

王摩诘是指________(朝代)的______

“老杜”是指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李青莲是指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

2.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第一段,说说黛玉替香菱解了什么“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黛玉说香菱“不出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是不是把写诗看的太简单了?结合课文谈谈,她为什么这样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黛玉对香菱的学习进程按程度的深浅作了合理的安排,其表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一共写了八处“笑”,一处“笑吟吟”,七处“笑道”,这是否太啰嗦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香菱所引的王维的三联诗句印证了宋代(人名)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请在下面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古代诗歌,并谈谈你的体会:

诗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体会:

参考答案:

1.南宋陆游;唐王维;唐杜甫;唐李白

2.律诗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看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黛玉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不是,黛玉这样讲是有前提的,一是先细心揣摩透了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是读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然后再读李白、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诗,加上香菱又及其聪明好学,有了这些条件,方说“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4.且把然后再次再然后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香菱学诗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