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夏感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夏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详细的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读者带进了一种美好的意境。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夏感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夏感》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 篇二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n 1946年生于山西

n现任: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黛色( ) 贮满( ) 主宰( ) 蒸腾( )

迸发 ( ) 绷紧( ) 芊芊( ) 澹澹( )

匍匐( )( ) 磅礴(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烘烤 勃发 春花秋实 B. 蒸腾 终极 轻飞慢舞

C.主宰 旋律 承前起后 D. 迸发 遗憾 春花秋月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激烈 急促 急切)的旋律。

(2)火红的太阳 ( 照 晒 烘烤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滚动 走动 飘动),在天地间升腾。

(4)我却要大声 (夸奖 赞美 称赞)这个春与夏之间的金黄的季节。

4、解释下列词语。

灵秀:

融融: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5、填空。

(1)《夏感》一文的题材是 ,作者是 ,当代 。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更忙”,诗句出自 代诗人 的诗《 》。

(3)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写出了夏天的总体特点: 。然后作者以多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 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夏天的 。

三、合作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哪些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试概括本文主旨。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3、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四、当堂达标

拓展阅读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 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答:

2、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答:

3、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答:

4、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

5、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夏感》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方法:

品读法、情境教学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2、任选本文读一读中的三个词语说句话。

(三)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四)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五)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夏天”。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3、结语、寄语: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夏感》教学设计 篇五

一、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还有《春》、《济南的冬天》和《秋天》,这四篇文章有散文,也有现代诗,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夏天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对夏天由衷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时: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尽四时之景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朱自清先生钟情于春,他笔下的《春》充满活力与希望,让我们回味无穷;老舍先生偏爱冬,那《济南的冬天》让我们也忍不住心生怜爱如入仙境,而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却对夏有独特的情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感》

结合前面刚学的两篇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导入,这样的设计联系了旧知,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又能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展示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听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作者简介)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梁衡,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梁衡文集》,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简单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检测预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随时做标记

(可能读错的字词:芊芊 厚发 黛色 潜 主宰 熟透 酿成 磅礴 贮满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迸发 场 )

二读课文,思考:文章名为“夏感”,那么作者对夏的感觉是怎样的?(紧张,热烈,急促)

三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夏天景致?体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①总(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总(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②自然景象(2)(虚实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蓬勃的生命力;

夏天的色彩(3)(对比)旺盛的生命力;

夏天紧张的旋律(4)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紧张忙碌

③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读课文,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做标记,二读可以请同学读也可以一起读,三读让同学自己读,四读齐读)

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美文欣赏,反复品读是关键,因此本环节以朗读贯穿前后,以“感”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研讨逐步进入文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紧扣目标1

三、 品味赏析,鉴赏情意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好像……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②“火红的太阳……舰船”

比喻形象的写出了麦浪的气势

③“春之色……的终极”

比喻,对比形象,生动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田间那……活力”

挑、举、匍匐,拟人

2、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说一说“夏之色”(结合课后练习3)

赏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模仿创作:夏之色为的,如,如,

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讲练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很有帮助,进而实现目标2

四、 升华主题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哪些语句描绘了紧张的旋律?

快割,快割 快打,快打 赶快去给禾苗追肥、浇水

2、繁华都市也有炎炎夏季,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农村农民劳动的场景呢?

(参考,学生自由发挥)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赞美夏季,更是纵情高歌用苦涩的汗水浸泡出来的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升华文章主题,完成目标3

五、 课后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好词好句

2.搜集一两篇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一项作业强调了这一点;第二项作业是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六、 板书设计

自然之夏

紧张 夏之景

热烈 夏之色

急促 夏之韵 —— 农人之夏

热爱,赞美

初一人教版语文《夏感》原文 篇六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 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 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 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夏感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