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往事依依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往事依依》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www差异网.chayi5.差异网com。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

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往事依依教案 篇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由整理]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述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资料,引导生尝试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资料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这天,让我们一齐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日,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资料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齐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理解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能够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十分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述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齐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资料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貌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老师讲了什么资料?(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主角,那深深……感动了。)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取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透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齐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齐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齐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带给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应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透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公开课教案 篇三

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回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理解文章叙事线索,条理清晰。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

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著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并根据课文归纳出带给作者的感受。

回忆一:小时侯看画和《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况,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度。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记在心,一生受用。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参考: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都市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丽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明确: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

美在哪里:形美、神美。

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

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有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例如:a、第二段写看画入了神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寥寥数语把一个痴迷于想象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b、文中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歌的情况,一个突出描写“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个突出描写“注满情思的眼睛”。写“我”听课的感受也很精彩。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以趣动人

回忆二:以美动人

回忆三:以情动人

回忆四:以理动人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1、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2、《补充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分析品味。

二、品味欣赏

3、逐一感受四则回忆

①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了什么方法,你会吗?

明确:凭借想象和联想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去联想和想象。

欣赏宋代《清明上河图》,说说你在画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

今后在阅读、写作、鉴赏艺术作品中,要运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相信每次同学们都能够在艺术的天堂中得到陶冶,逐渐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②以美动人

全班齐读第四段,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出来。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谣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以情动人

欣赏《南乡子登北固亭有怀》

原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师范读,并简述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模仿跟读。

《往事依依》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重点)

2、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 雨晦(huì) 浩淼(miǎo)

绚丽(xuàn) 雕镂(lòu) 离骚(sāo)

婵娟(chán) 镌刻(juān) 橙色(chéng)

橘子(jú) 慷慨(kāng kǎi) 徜徉(cháng yáng)

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往事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②

③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听老师讲田汉的《南归》④

明确: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②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③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2、作者记叙的这几件往事,为什么称之为“依依”呢?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学习的文章,脉络明晰,内容清楚。先是观画。挂在家中并不特别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中的插图。儿童时期是最好奇、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如果人的记忆是一张白纸,童年时期就是刚刚书写的那几笔,待老来恐怕就是重重叠叠写满了字的纸了,不但不明晰,而且还十分混乱了。这种场景置换,是一般人们所共有的通觉,即使没有家乡的焦山先入为主,通过文字也会“设计”想象出自己心中的水泊梁山的。第二件事是读诗。诗,从来就是启蒙的最好读物,特别是过去人读诗,懂与不懂先放置一边,先熟读成诵,今日不懂,明日不懂,忽有一瞬,豁然开朗。此种方法,也有其合理因素。“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的儿童是幸福的,在诗中长大的儿童必不同于在不适于儿童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作者乃一佐证也。最后是听课。一国粹,一新派,汇合到学生处也算是相得益彰了。各种风格的老师,各有所长的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财富。老师给予了知识,老师更给了兴趣,各种兴趣有时比某种知识更为重要。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值得反复诵读和体会,阅读课文,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明确:“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后面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文中写的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明确: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写出来了,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激情。

(3)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的情景,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时形象之鲜明。

(三)重点理解

1、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

明确:这是老师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作者深为受益的经验之谈,大概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这样告诫过他们的学生。“人微言轻”,你未必听得进去,但愿作者“金口玉言”,使你能够听之信之。课文仅是例子,例子当然不会多,薄薄的小册子,怎够供给正在生长、发育的你,况且课文怎能尽收天下大好文章,一把尺子怎能衡量众多学子的个人所爱。以唐诗、宋词为每日之早餐,以优秀时文为每日之正餐,以思考为每日之晚餐,以精粹古文为每周的调剂改善,以大部头的书籍为节假日盛餐,以快速浏览为每日之点心。

2、作者的读书感受给你哪些借鉴?

明确:读书要形象思维,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也就是说将文字置换为形象,让其在自己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读书要入其境,要感同身受,如能凭吊式地置身其中那就会有一番课堂得不到的收获。不要游离于作品之外,要同作者同喜同悲。读书要多背诵,特别优秀的古诗文,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以上所说皆起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你勤奋,兴趣使你拥有激情。培养兴趣,最为重要。

四、课外拓展

往事悠悠,总是令人难忘,特别是童年时期,使人终生回味。有位同学谱写了一首童谣,请你补出童谣中空缺的内容。

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童年是一枚贝壳,它愿意散落在嬉闹的海滩上;假如童年是一株小树,它愿意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

答案示例: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它愿意开放在浪漫的花园里;假如童年是一尾鱼儿,它希望畅游在自由的河流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选材特点。

2、明确本文的结构特点。

3、学习本文中有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明确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本文中有效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的一致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的“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这句话。

二、自主预习

作者是怎样把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明确: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结构特点

课文前后多处照应,请结合全文内容,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照应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如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出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和“往事”相扣,第二段至五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与“依依”相扣。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

(二)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课文通过“我”对初中学生生涯中一些萦绕于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写作借鉴

1、纵观全文,会发现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是精当、要言不烦。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喜教白话文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外,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了辛词每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小组讨论:除了选材精当之外,本文还有哪些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写作中要巧用材料,抒发真情实感。具体方法有:

(1)说真话,抒真情。善于抒写自己的感受。本文开头有感而发,中间边回忆,边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结尾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2)材料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回忆性的文章要对材料进行整合处理,详略先后,均应服务于文章中心。

(3)注重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描写成功与否,不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四、课外拓展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很多,请你写出一两个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孙康映雪苦读:晋代有一个人叫孙康,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往事依依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

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往事依依》教案 篇六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往事依依教案 篇七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 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 ) 淼( )

徜徉(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镂( )

娥( ) 婵( )

搜索枯( )肠 历历( )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 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往事依依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往事依依》教案 篇十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往事依依的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