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隆中对》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另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且荆州四通八达,“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有利于成就霸业。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

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丰富认知视野。

1.上节课我们观看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改编自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它又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2.下发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

3.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适时评价。

学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

老师可点示一下:“记言”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细节描绘和文学加工的作用:如增强可读性等等。还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小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以便更好地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

课文仅从语言上刻画了诸葛亮的形象,而小说还从多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如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这样再回到课文中,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比如:他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质疑,另外还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说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风采。

1.看来,不同的版本还能触类旁通,通过小说和史籍的对比阅读,我们还有了对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又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此项旨在引导学生的个性评价,鼓励多角度,同时训练口头表达的精炼顺畅。

2.同学们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智慧谋略方面,悲剧命运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镇定兼具温情方面,传说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师小结。

每个人眼中的诸葛亮都是各具丰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好地认识他,使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满。

《隆中对》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 篇四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七、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八、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 篇五

教学设想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