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放回湖里,是“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

教学目标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左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先整体把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引导学生找出点明时间先后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重视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教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自学、辅导。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 同学们自由询问、解答。

3 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 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二

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带读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大家看了很多鱼的图片,可爱吗?喜欢吗?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课文,听老师把这篇课文诵读一遍。(配乐诵读)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

生:我和父亲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鱼放掉了。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鲈鱼?

生:漂亮的大鲈鱼。

师: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几句话。

生: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我钓到这条鱼,心里怎样——

生:很得意,很高兴。

师: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再请读读这句话。

生1:读——“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生2:读——“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生3:读——“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话。先请一位同学读——

生:(个人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生:(一、二组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生:(三、四组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钓到这条鱼,我和父亲都很激动。可是,父亲为什么让我把这条鱼放走呢?

生:因为还没到鲈鱼捕捞的解禁时间。

师:钓到这条鱼时,周围并没有人,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这是一个道德抉择的问题,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就违反原则、违反道德。

师:说得好!请读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生:(自由读)

师:父亲说这句话的态度怎样?

生:很坚决。

师:请用坚决的语气读读。

生:(读)

师:我是怎样对父亲说的?

生:读——“爸爸,为什么?”

生:(再读)——“爸爸,为什么?”

生:(再读)——“爸爸,为什么?”

师:父亲怎么回答我的请求?

生:平静地说。

师:请大家读读父亲说的话。

生:(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这句话该怎样读?

生:(读)——“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哭出了声吗?再读——

生:(读)——“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现在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我把鱼放了吗?请找出描写我放鱼的片段,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师:要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情感,请再读读。

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把这段话完整的读读。

生:齐读——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

师: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了,是自愿的吗?

生:不是。

师:三十四年后,这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建筑师。当他遇到到的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生:齐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上完了这节课,你们记住了这句话了吗?请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请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做一个自觉、自律的人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     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 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 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 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