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观潮》教学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观潮》教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1)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1)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2)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3)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5)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1)学生展示。

(2)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1)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2)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3)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之五

作者:澧水道小学 李宝霞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观潮》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观潮》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