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智慧广场、回顾整理等。

教学:百分数的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定、用方向和间隔位置、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应用。

二、教学

1、百分数(二)的解决问题,会用百分数表示平常生活中的题目。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题目;能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量的值估计另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方格纸等按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熟悉圆柱、圆锥的特点,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解释统计结果,并能的判定或简单的猜测;体会数据产生误导。

6、经历从生活中题目、题目、解决题目的进程,体会数学在平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7、经历对鸡兔同笼的探究进程,会解决简单的题目,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系统的整理和温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惟能力和空间观念,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爱好,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生活实例使学生熟悉负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利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题目。

在空间与图形,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特点和知识的与学习,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统计,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产生误导的内容。简单事例,使学生熟悉到统计图表虽便于判定或猜测,但如不分析也有不的信息错误判定或猜测,对统计数据、客观、的分析的性。

在用数学解决题目,教材一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题目;另外一安排了智慧广场的教学内容,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进程,体会如何对简单的题目模型化,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题目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鼓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题目为线索,恰当应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2、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延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3、在教学中留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题目的意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引发和培养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一、百分数(二)(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温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温习………………………………………………………1课时

四、比例尺(8课时)

1、认识比例尺…………………………………………………2课时

2、求实际距离…………………………………………………2课时

3、求图上距离…………………………………………………2课时

4、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课时

5、整理和温习………………………………………………2课时

四、统计(2课时):扇形统计图………………………………1课时

五、智慧广场(2课时)

六、整理和温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利用…………………………………………………4课时

2021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2、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教学过程

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说图意填空。(投影)

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准备题:

(做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计算,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教师订正讲评。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少。)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问:问题变了,现在“?”应画在哪?(在线段图中把“?”号移动。)

(2)分析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

提问:单位“1”变了吗?单位“1”是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再根据刚才复习的有关知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试着做一做。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解题思路,老师一边把图补充完整。

=2500-1500

=1000(吨)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吨。

师追问:求用去多少吨你是怎么想的?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欲求剩下多少吨,就要先求

(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种解法都是经过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吨,再用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吨。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吨。

(4)练习“做一做”(1):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做完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投影订正。)

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说画图过程)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师再追问: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捕的吨数。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

(4)练习“做一做”(2)。

答。

(三)巩固练习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复合投影片)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队修了多少米?

B.乙队比甲队多修多少米?

C.甲队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D.乙队比甲队少修多少米?

(3)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课堂总结

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一、学情分析

我现任六年级二班、三班两个班的数学。两个班共有同学们142人。其中男同学们占大多数。两个班的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二班有男同学们35人,女同学们35人,整体学习习惯比较好,个别同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大多数同学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效果较好。三班男同学们有40人,女同学们有32人,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个别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些困难。所以新的学期里,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喜欢数学,我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全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关键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重点:

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②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③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2)难点:

①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③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3)关键:

①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

②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演示,同学们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同学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同学们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同学们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同学们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同学们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同学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同学们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同学们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同学们的个人体验。

2、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同学们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同学们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同学们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同学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同学们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同学们,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同学们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同学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同学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同学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学习方式: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同学们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