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蜡烛》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蜡烛》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xx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有趣的蜡烛大班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

《蜡烛》教学设计 篇三

【教案设计说明】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喊了几年要改,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原地不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语文老师的讲为止,学生仍处于接受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江西南昌特级教师张富“跳摘教学法”启发,本学期开始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时间还不算太长,但现在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已由过去怕说、怕写、不会听而想说、想写、注意听,由过去被动的去听、去说、去写到现在已成为我要说、我要写、我想听。本课的内容设计就是我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后的学课教案设计。

【教案过程】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

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

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

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精讲内容,自改书间笔记,并看着板书,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复述一遍。

【附:结构提纲】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1、发现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教学设计 篇四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3课、蜡烛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蜡烛》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