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村居》教案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二月里的天,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河堤边的柳枝像小姑娘的辫子一样垂了下来,亲吻着清澈(chè)的小河,像是在和小鱼儿轻声呢喃(ní nán):“久违(wéi)了,我的朋友!”春风吹拂(fú)大地,小草们一个个探出了它们的小脑袋,像是给大地盖上了绿色的毛毯(tǎn)。一群群早早放学归来的孩童,在草地上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风筝忽高忽低,有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像凶猛的老鹰,有的像一条威武的长龙,还有的像一只轻盈的蜻蜓……煞(shà)是好看!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8篇《《村居》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居》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弄懂诗句意思。

2、感受春天美景及儿童生活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春天的脚步",昨天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绝句》,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首古诗《村居》,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所写。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指名读,读诗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有读出节奏和韵味。

3、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这首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谁来提出来?

拂堤:轻拂着堤岸。

春烟:春天腾起的烟雾。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再和同桌进行交流交流。

三、品诗古诗、感悟诗情

1、出示前两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指名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这两句诗中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2)你看到小草是什么样的?这绿绿的小草在春天里旺盛的生长,真是惹人喜爱,你们还想去读一读另外一些诗人笔下的小草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人写诗时所处的时间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尽同一种事物,也会呈现中不同的状态。

(3)这拂堤的杨柳真美!我们还学习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巜咏柳》,指名读、齐读。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景吗?

2、出示三、四句古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过渡)这迷人的春景,不仅吸引了我们,更让一群孩子欢乐不已。谁来读一读后两句诗。谁来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谁放过风筝呢?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放风筝的景象?

(2)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写人物的活动,写了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形,感受到孩子充满了生机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闭目想象,老师有感情的范读。

4、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5、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任选两项完成)

1、背写古诗《村居》。

2、摘录描写春天的诗句。

3、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看到的景色描写下来。

板书设计:

村居

景(美丽) 人(生机)

赞美热爱春天

教学反思: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诗村居的内容 篇三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村童

加一加:“诗”“讠+寺”;“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村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妆绿丝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古诗村居译文及注释 篇五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村居》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习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平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平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平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村居》教学设计 篇七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村居》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后7个生字,会写“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村居》,背诵《村居》。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 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学习全诗: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7、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村居》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