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设计说明

1、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力培养。分数中的估算要比整数、小数的估算难把握一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独立进行估算,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估算的依据。不仅能利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正确性,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新旧知识的迁移都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节约用水的话题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小刚家八月用水14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2、变更条件,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小刚家九月用水12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八月用水多少吨?

3、组织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1)估计哪个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哪个月用水量多,哪个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互评,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4、出示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6、展示解题过程。

(1)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边画图边说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x=12

x=12

x=14

方法二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12

x=12

x=14

(3)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并汇报)

(4)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先独立检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题意,并结合线段图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1)试着估算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并说出理由。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解题并检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www.chayi5.com)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1 2 3 4 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8分钟)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24分钟)

实例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2)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3)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2:

课件显示: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3分钟)

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5分钟)

1、解决问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