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边城》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边城》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边城》教学设计 篇一

(说明:教案写得较详细,主要是便于教师取舍,请教师教学时按自己所需进行取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作者邮箱:

(新教材高二语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杨进红)

《边城》教案 篇二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边城》教案 篇三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边城》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 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哥哥让弟弟,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不管是祖孙间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 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军民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1、《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起为《边城》呢?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分析,(第一段文字)

“湘西的儿子”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城的战乱动荡,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这些中心城市正是一片污浊和混乱,正在承受战乱的苦难,因而作者更怀念自己的故乡湘西。起名《边城》表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城,与中心相对而言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作业阅读边城全文 写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以下问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边城的人生形式――与中心城市相对

五、板书设计

边 城

民 情: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民 俗:古老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人 性:至善

爱情:至纯

人 情: 亲情:至深

乡情:至真

军民情:和谐

《边城》教案 篇五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小说写了什么?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意人的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b.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c.第二自然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讨论后明确:翠翠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火花,心中有了朦胧的爱情,又有因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学生结合课文其他部分,概括翠翠形象。此处设计以下问题:

a.翠翠的梦,有什么含义?

b.爷爷问翠翠选择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讨论后明确:翠翠的梦暗示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她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了起来,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翠翠的闪烁其辞又表现了她的腼腆、羞涩。

翠翠形象:聪明乖巧清纯质朴腼腆多情

4.让学生找出表现祖孙亲情、天保和傩送手足情的文段,让他们再次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与风情美。

5.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主题。

总结发言。明确: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痛心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朽堕落的现实,在作品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

(四)总结

通过边城,通过翠翠,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了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敞亮开来……让我们把这样一份美好的柔情从古老的湘西,从遥远的边城带过来,储存在每个人的心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有人说“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程度的。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细密而熨帖的针法,才能让这件衣衫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

请以“爱的针法”为话题,写一篇亲情文章。

上述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边城》教学设计 篇六

新教材高二语文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杨进红

(说明:教案写得较详细,主要是便于教师取舍,请教师教学时按自己所需进行取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边城》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