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1840至1842年间,英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向中国强行推销鸦片,故称鸦片战争。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鸦片战争》教案 篇一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 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chayi5.com 差异网…nbsp;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 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 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  、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 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初中鸦片战争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1.能说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概况和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能归纳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原因。

3、能正确复述出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关天培的抗英事迹。

4、能准确说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危害的分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6、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7.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愿意向他学习。 8.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课前在实验室里找到的两朵花的标本,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学生观察、回忆、回答是大烟花。 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可能说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光碟”里或者师大地里看到的。 教师问学生谁能说说它能做什么用的?

学生思考回答经过加工可以制成药材,这种药材叫鸦片。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什么药用价值吗?

学生可能回答少量服用可以减轻身体疲劳;能治腹泄;能使人精神振奋。„„ 对同学们的表现教师给与充分肯定,然后指出鸦片是一种强调的麻醉剂,中国原来确实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但鸦片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谁能谈谈鸦片都有什么毒副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大量吸食对人的身体特别有害。它能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无精打采;鸦片很贵,使那些吸毒的人都倾家荡产;有的人为了吸毒,甚至是杀人抢劫。„„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同学们能把鸦片的危害说得这么透。是的,鸦片确实是一种毒品。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就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那么,鸦片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痛苦回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内容--鸦片战争。

(点评:本部分导入,教师注意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受到什么思想教育?„„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整理如下: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能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原因。 3.能被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愿意向他学习。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目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为了便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教师播放一段音像资料,同时用幻灯打出以下两个问题: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请说明理由。

2、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看完录像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师生、生生互动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结论: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急需开辟国外市场,尤其看好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清朝中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为英国侵略中国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英国用贸易的手段未达目的之后,就开始偷运鸦片。在鸦片贸易中尝到了甜头。从教材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激增表中可以看出,到1838年已达到40200箱,获利白银519万两。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第二个问题归纳出鸦片的危害有三方面: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点评:这部分体现了教师将教学目标问题化,通过探究性问题涉及,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提出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 学生可能说禁烟;把鸦片贩子杀死;严惩吸食的人等等办法。

接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学生从材料中得知林则徐的上书打动了道光皇帝,于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教师然后 提出“林则徐到广州后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结果怎样?”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独立归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个体有了想法后,又迅速组织同桌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经过全班的交流,进一步归纳出林则徐禁烟的五项措施:①缉拿烟贩;②整顿海防;③派人翻译外国书报;④停止中英贸易、封锁商馆;⑤虎门销烟。)

教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学生讲完故事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能不能破坏环境?你们是怎么看的?”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让学生读虎门销烟的过程被一位美国传教士记录下来的资料。再看一段音像资料,师生共同感受一下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

教师提出通过上段史料的阅读和观看音像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们谈各自的感受。

(点评:这部分反映了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目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经过学生的辩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点评:本部分设计是想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在鸦片战争示意图上找到英军入侵路线。

2、归纳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产生见解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探讨问题。 教师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图讲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小组派代表阐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提出讨论题: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学生思考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点评:本部分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让学生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自己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同桌交流意见,再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看书、回顾所学内容,然后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点评:这部分设计反映了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结果,同时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鸦片战争》教案 篇三

第一课 鸦片战争教案

预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鸦 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预习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预习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预习过程:读一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 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经过            革命,发展成为

国家,英国为了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

皇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

当众销毁。

3、影响

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它维护了         ,显示了中国人民

的勇气和决心。

(二)鸦片战争(时间    年  月——    年  月)

1、  原因

直接原因是英国政府为保护罪恶的       活动,借口

发动侵华战争。根本原因是为了                  。

2、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始(   年  月)

内容:①割     给英国;②赔款    万元;③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中国开始丧失      的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       的开端。

小组讨论: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6  战争的结局如何?

7、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8、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自我检测

1、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白银外流b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断绝与外国的一 切联系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 原因是          (    )[来源:第一范文网]

a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b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c 开展同中国的贸易  d 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这是中 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

c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 我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4、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之所以选材“虎门销烟”主要是因为  (    )a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b“虎门销烟”显示 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c“虎门销烟”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虎门销烟”表 明中国人民禁毒决心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是       (    )

①广州 ②厦门 ③南京 ④福州 ⑤天津 ⑥宁波 ⑦上海 ⑧杭州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④⑥⑦⑧  c 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④⑥⑦

6、下列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 的是     (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是因为   (    )

a 中 国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国资源被掠夺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1997年离家近百 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选项见上 题)     (    )

10、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 清朝的军备落后b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 清政府军事组织不力 d 没有发动群众

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永州市三中 唐天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能力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2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多媒体显示】 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 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反映了什么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 鸦片战争

【多媒体显示探究】 一、虎门销烟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值 中国输

英总值 入超 正当

贸易值 鸦片

贸易值 总计值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篇五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

《鸦片战争》

一、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鸦片战争》教案 篇六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知道虎门销烟的过程;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在地图上指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口岸。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的对比,分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学会把中国近代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学会宏观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卑鄙丑恶,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教育学生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导学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曾创造了举世文明的文化成就,古代的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商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对世界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商代青铜制造艺术,汉代的丝绸、冶炼铸造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这对以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历史演进到17世纪时,我们却落后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屈辱挨打的历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师:看图片,这是什么? 生:罂粟。

师:俗名大烟。它的果肉经干燥就可制成棕黑色的干膏状块。它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最初是用作安神止痛的药材。后来用来吸食,毒性很大,一旦吸食上瘾,就很难戒掉,使人身体逐渐衰弱,精神萎靡,以致衰竭死亡。 师:就是这种毒品,英国商人却把它大量的走私到中国, 请看英国鸦片走私船和贩卖鸦片的趸船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师:阅读课本第2页,想一想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 生:

师:这就要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

19世纪初,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已由盛转衰,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军队装备陈旧、军纪败坏,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准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封建统治已危机四伏。如此落后,怎不挨打?而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强大起来的有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而英国又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了机器大生产时代。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工业品在自己国内已无法销售。所以处心积虑的把侵略矛头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 师:然而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它的商品销路好不好呢?哪个国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呢?

生:不好。中国。中国人不喜欢它们的毛、棉制品。它们喜欢中国的茶叶、丝织品。

师:为什么中国会处于入超的有利地位呢?请看图示。所以为了牟取暴利,英国商人丧心病狂的把毒品鸦片大量偷运到中国。 师: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图表说明了什么?

生: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鸦片的毒性巨大。但是中国吸食的人却超过了200万。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比一比: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 生:

师:毒品有这么多的危害,但目前我国的禁毒形势不是很严峻的。我们青少年对毒品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这是虎门广场被折断的烟枪雕像。它向我们召示了什么? 师:面对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灾难,有一位非常爱国的大臣主张严厉禁烟。他是谁呢? 生:林则徐

师:对,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他是怎么说的呢?大家来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师:道光皇帝同意没有呢? 生:同意了。

师: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英国商人交出了110多万公斤鸦片。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虎门销烟发生了。为什么用“销”,不用“烧”? 生:

师:销更环保。

请同学起来说一说虎门销烟的故事。 学生回答: 师: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就是记载的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师: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的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坚强意志。林则徐出色的领导了禁烟运动,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师: 讨论: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林则徐禁烟,有人认为不是,你的观点呢? 英国如此多的鸦片被销毁了,英国是不会甘心的,英国政府的驻华代表义律向致信达愤怒,

英国国会同意决定向中国派出一支侵华远征军,鸦片战争爆发了。

(二)鸦片战争

师: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看一看:

师:思考战争的性质。

师:对英国来说,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简要叙述:在广州由于林则徐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英国舰队只好沿途北上,攻陷定海,打到天津大沽炮台,直逼京师。道光皇帝吓得要命,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南京谈判。

师:结果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失败?

生: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加上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虽有广大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英勇抵抗,仍挽救不了中国战败的命运。 师:看关天培的英勇事迹。 生:

(三)中英《南京条约》

师: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生:

师:逐条分析对中国的主要危害。 师:香港岛与香港的区别 师:《南京条约》的附件是什么条约?签订时间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 生:

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获得了什么权益? 生:

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 生:

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师:反思和教训

小结: 图示

齐读历史歌谣回答问题 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