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一

选择上这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二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三

《盘古开天地》一文,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升华中心,总结延伸”这一部分,说实话花了好些心思。敢于挑战、勇于牺牲、勤于创造的盘古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更何况是对孩子?这样好的人文教材,怎样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试图将这些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是点滴渗透而不是集中轰炸。最后,孩子们对于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但自我感觉还是老师的主导略显强势,“润物细无声”我向往那么一种境界。关于这一环节的处理,自认为理念要坚持,方式需斟酌。资料的补充几乎没有展示,甚至还极不民主地霸占了孩子们的下课时间,无论是从生本理念的角度看,还是抛除一切理念,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失败的。通过资料的补充,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自我消化总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跳出课本,看到更为开阔的世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四

这是一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五

课文《盘古开天地》是一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早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已经偷偷读这个神话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学这课文时教学生学了些什么吧。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骨骼变成了(),牙齿变成了()。”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二、整合教材,合理学习

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挖掘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盘古开天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上完本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充分感悟到盘古造福人类的无私、伟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5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