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优秀6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一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课文(这也得益于教导的提议)。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学生预习也较到位,并且课文简单易懂,比较容易处理。

说到教材处理,也没有花太多的脑筋,因为课前的阅读提示中就已经有3个问题了,我只是加了第一个问题:从那里感受到这位老人确实年岁很大,很老了?目的是与后面创造的奇迹产生强烈的比较。

教案设计好以后,总觉得有点空白。我把自我的设想讲给组里的教师听,虞教师的一句话启发了我:“其实像这样植树的老人还是蛮多的。”对呀,我的家乡不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吗?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呢,为什么不把他们的事迹加进去呢?这样不是能更好地升华“青山不老”这一主题吗?

说真的,我在上课时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应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应变不够,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异常恰当,有一个环节甚至把读的顺序也搞乱了。反思一下,主要还是自我的临场经验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捡我的好处说,主要还是出于对我的鼓励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课离“好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还需要不断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二

略读课文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点精读”,所以比精读课文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略读”与“浏览”能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这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独立地感知课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精读点”后,把“阅读提示语”转化为学生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就尽可能地把注意力导向精读内容。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三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交流,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知道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文中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能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和艰难的岁月里干出这样大的一番事业,认识到这的确是个奇迹,从而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准了教学要点,才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更加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简洁有效,真正让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练习。简言之,就是抓住了要点,学习才更加高效。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师情感投入不够,很难调动学生的激情,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教师语言贫乏,提问比较随便、意向不是很明朗,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教师评价语单一,缺乏激励性等等。

总之,只有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而高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三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切口找得比较巧。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我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四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作文吧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五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应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我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资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之后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终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境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经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经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立刻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所以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当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终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资料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异常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本事。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篇六

在李老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中探索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道理,今天我要学习的是最后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从环境的对比中然读者感受普通农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课前,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确立在:通过环境对比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是要如何落实目标,并且要让学生真正的从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个难题。首先,我们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晋西北那种恶劣的天气,其次学生在没有体会的前提下更不会领悟到环境改善后的来之不易,又怎能体会到是“了不起的奇迹”。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首先在学习作者描写大环境恶劣时引用的一段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根据这句活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画描述出来。这个想象说话,只凭一个学生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引导,全班合作。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从风很大入手,让学生想象,风大时会怎样。有一同学说:“黄沙漫天,狂风怒吼”对此我让其他学生纠正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顺序,同学们说:“应该是狂风怒吼,黄沙漫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这样的天气下,你如果是这里的村民,你会怎样”,“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学生们接道。我又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情下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像前面那样顺口就说出来,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学生说:“我会赶紧跑回家,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好,找个地方躲起来”接着就有学生踊跃参与:“我会吓得直哆嗦”“我会大声喊我爸爸妈妈”······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在小组里交流。在这个说话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恶劣环境的可怕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个说话练习是在学习经过老人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后课文对环境改善后的环境描写。此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再一次面临大风天气,你会怎样”这一次的说话联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学生能够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人物的心情、动作及语言。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了深层的体会。

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既然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对比写法,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对比的写话训练,就现学现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这个村的一个村民,请你用对比的写法描述出环境改善前后你的在面对恶劣天气时的所作所为。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12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