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优秀8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一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要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

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

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我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再读,重点感悟”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接着通过孩子的感情朗读、教师点拨使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在“三读,自主探究”这一主要块面上,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四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十六课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章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教案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习第6~10自然段。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说当作最基本的手段,教学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神无主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默读6~10自然段,记下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交流,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

1、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如果只对《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拓展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在总结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有一个学生认为课文第9自然段后半部分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妹妹的想象,我在处理时,显得急躁,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

2、课文第9自然段内容,少部分学生没有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应抽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精炼,同时提问学生的面积再大一些。

4、在讲授《月光曲》旋律变化时,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轻柔──增强──高亢,也就是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六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取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七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国。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中国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八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12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