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案例优秀8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8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本学年度,我担任初一语文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在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紧紧扣住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特点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个别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回到家里骗父母说“在学校完成作业了”或者“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上课简单记记笔记,课后没有复习,考试前却是临阵抱佛脚,等到考场临阵发挥。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凸显出来。如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师生定下的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课堂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文言文词语的古今异义时,我向学生介绍“走”在潮汕方言的含义与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一致的,与现代汉语“跑”的含义一样。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一课时,我问学生如何评价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这一举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举了生活例子:在家里,兄弟姐妹都在学习,唯独你看见邻居在做其他事就走过去观看,这时父母会怎么说呀?有学生就回答:“还不赶快去复习!”还有学生说:“正经事不做,跑来这里干什么?”我紧接着学生的话:“对,赫尔墨斯他就是这样,正经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护神,可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离开工作岗位,结果还是自取其辱。”这样的例子,使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于初一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在学习上经常需要老师的“催逼”,但是本学期来我未能经常检查学生的背诵,让部分学生偷起懒来。在新的学期,我将挤出更多的时间,多多督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二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又设计了给课文补白。

一、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1小节与第5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我说:"同学们,面对孤独的小英,面对忧郁的小英,面对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说)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文字投影):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小英的忧郁,自卑和开朗,快乐之后,我问:"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我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通过这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智取生辰纲”是节选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片段。文章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这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智取”这个词语。让学生一划二圈三品四读。学生找出文章中反映七条好汉英勇机智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酒里怎么会有毒?七条好汉为什么喝酒没中毒而杨志他们为什么会中毒?对于这个问题书上本没有现成的答案。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七条好汉下毒的可能性。这个环节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同学们想象出许多种可能性。

1、两桶酒,一桶有毒,一桶没毒,事先作好记号。

2、两桶酒都没毒,事后再下毒。

3、两桶酒事先都有毒,一条汉子没喝下去,到竹林里吐掉了。

4、卖酒的好汉在扔酒瓢时下了毒……学生的回答都有可能性。我用赞许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想象。

这堂课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在课堂设计上是否安排让他们想象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

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前两天读了王松舟《诗意语文》,很受启发,我发现我爱上了语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语文素养、底蕴有待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没有魅力、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所以我决定本学期开始挑战自己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我在细读文本《游园不值》,因没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我上的也很轻松。

1、没有在单纯的”解释”古诗

古诗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品出来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词语、诗句的意思。如万紫千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我们联系朱自清的《春》,结合李叔同的《游春》诗句拓展学生的理解。

2、指导学生“吟”诗,不再是读诗

古诗本来是吟的、诵的,课学生很好能投入进去,看了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后,我才发现语文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吟咏古诗词。我学着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根据平仄的规律指导学生吟诗(当然做的不好),但学生很喜欢,看着学生摇头晃脑,自吟自赏的表情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3、牵一发动全身,找到读诗的切入点”寻“

古诗不能串讲,但还要在品读中理解诗意,走进诗的意境。课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还是抓住”寻“的景色切入?没有全面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无处生发,可又不能串讲。最后我决定从”寻“字切入文本的阅读。一个寻,你寻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带到了文本,: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春风、胜日。学生寻到后,引导学生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很多很多……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补充了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学生建立意象的同时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享受着春光。然后又一个问题“作者的心情怎样”,孩子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不再是单调的理解。

4、读出诗背后的含义“劝学诗”

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到“泗水滨”去“寻芳”,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古诗教学课前热身“词语句子对对碰”使学生们走进春天

一节课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单单是一篇课文。授课之前我们从春字组词到说四字词语到说诗句,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在文字间游玩的同时走进了春天。

古诗、语文教学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乐趣“挤”走了。

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及时添加一把火。适时教学,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运用艺术教学,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及时掌握时,教师及时指出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拨开知识理解的障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继续。及时指导还包括,当学生的思维走入歧途时,教师迅速将其作为新教材,并通过巧妙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指导,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让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多样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让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要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们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极高。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当学生感兴趣时,他们才会兴奋、快乐地学习并有效地学习。创造一种情境就是创造一种氛围,调动人们的激情。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联想和比较创造问题情境。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他们处理的信息是奇怪的。只有当我们把这些奇怪的信息与学生的一些熟悉的图像和感性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时,他们的心理才能相互兼容,易于理解。

例如,当我教授苏轼的《赤壁怀旧》时,我想让学生们了解这首诗中的英雄气概和壮丽意境,以及苏轼对英雄的崇拜。我首先介绍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开篇画面:滚滚的长江东流,激起千波万浪,这幅强有力的画面和可感知的画面突然抓住了他们的灵魂。然后我们介绍《三国演义》中电影片名的歌词;长江东流,波涛冲走英雄,是非成败,转身,青山依旧,,太阳好几次都是红色的,“将其与“江河东流,波涛滚滚,千古不朽”相比较。在老基地的西部,人性是:《三国演义》的赤壁、周浪,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似之处?受《三国演义》开场白的影响,学生们感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宏伟和广度长江,他们的心中自然升起了豪情,他们的思想也飞了起来。通过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他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些句子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他们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无论英雄们有多么强大和功勋,他们都有着普通人无法抗拒的自然生活规律,注定会被历史的巨浪冲走。但在仔细品味之后,他们还发现这些句子中包含的情感色彩略有不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掌握了英雄场景和英雄情怀的要素,然后通过联想和比较,让他们开拓进取,参与其中,让他们有机会自由表达。一跳就能抓住的苹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德斯托霍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和鼓励。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是将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促使他们体验生活,关注和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握学生的主要情感和心脉,通过引导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心灵振奋,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理解中,我们可以解决思维结和心理障碍,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安全教育教学反思爱教育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本学期我继续在五班教语文。在第五年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语言,理解文本材料,体验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应从“阅读”转向“阅读”。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在过去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主要是学生,主要是自学,主要是阅读。

一、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应服务于学习&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自怀疑。任何想法都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有了怀疑,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新知识“小怀疑导致小进步,大怀疑导致大进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不仅是思维活动的表现,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始于问题。每次发现一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子钩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必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愿的心理愿望,从“想让我学习”变成“我想学习”。因此,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提出困难和困惑。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减少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自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人才素质的标志。好习惯有益于人的一生。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提出并鼓励学生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无用。要理解材料,你必须边读边思考,同时理解和理解。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七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说: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为实践反思”和“对实践的反思”,及时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一、为实践反思

当前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做秀已逐步走向实实在在。叶澜教授认为: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于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实”为中心。以学定教——选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引导根据学生特点,实实在在展示学生的风采。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和习作交上了朋友。很多同学一篇作文只能写两三排,很多同学没有材料可写,说上作文课就翘嘴巴。我决定放慢速度,从段入手,扎实训练,逐步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也认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因此,我决定采用把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写作文。

在每次作文课前,总是精心设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带领同学们在阳光下吹泡跑,让学生观察泡泡的颜色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形状,以及泡泡随风飘荡的情景。在做了游戏后,我把孩子们带进语文课堂,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内容,学生写起来就话可说了,孩子们就能把内容叙述清楚,语句也就通顺了。在课外,让学生采摘来了各种树叶,拼做树页贴画,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在课堂上,还让学生带来瓜子,品尝各种瓜子的味道……从一次次实践中,孩子们捕捉到了作文的灵感。一次次实践如同一泓泓活水,滋润着孩子们干渴的笔尖。

在习作要求中,我还加上了一条:尽量用上一些好词。这也是根据本班情况而定的。不爱读书、积累,是本班的普遍现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引导孩子们积累与运用,我首先从积累一个词,使用一个词开始,让他们感到语言充实的快乐,想逐步把孩子们引向祖国语言文字宝库的广阔空间,引向生活这个知识的海洋,希望孩子们的粮仓里面都是充实的,从而成为一个个巧妇。正如叶老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二、在实践中反思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朴实的课堂,一个真实的课堂。孩子们有真实的体验,有真实的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关注学生的学习,步步踩实。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本班情[www.chayi5.com]况,在习作实践教学分四步进行。例如在教学《郊游》一文中我上这样操作的:

一忆郊游——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录像引入。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播放录像,再现郊游活动场面,激发情感兴奋)。

2.引发回忆。

师:告诉我这是一次什么活动?你参加过这样的郊游活动吗?想一想哪些人、事、景、物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呢?(学生自由答)

3.闭目想象。

师:闭上眼睛,伴着音乐,把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再回忆一遍。(播放一段轻音乐。)

二、说郊游——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小组交流。

师:把刚才回忆中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真实、具体地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就怎么说,做到说真话,吐真情。(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师:好,接下来,同学们把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或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1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