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四十分钟课堂上,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一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而这些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对语文感兴趣;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一、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好好备课,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稀里糊涂地就把课讲完了,结果学生没有任何收获。其次,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顾及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愉悦地接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要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有目的地辅导。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知道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困难分解**,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学生能认识到这种思想,并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骄不躁、分解困难,那这篇文章的教学就算是成功了。当然,教师要通过解析一些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这种信念和态度,句子没有必要太复杂,只要能体现这个中心思想就可以,比如:“我提醒自己……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段话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认识到七年级语文是整个中学语文的基础,学生必须紧跟教师的思路,融入课堂学习中,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或者记下来,课后**。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有效教学的气氛

如果没有兴趣,那任何事情都干不好,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有效教学的气氛。学习气氛浓厚了,学生自然就会更容易接受课堂所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对小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从小故事着手,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感兴趣。比如,学习《理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作者流沙河的背景,流沙河是一位独特的诗人,擅长写抒情朗诵诗歌,四川金堂人,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还做过多家报纸的编辑,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引出:“那流沙河的理想是怎样的呢?”从而进入正题。学生对作者流沙河有了敬仰之情,必然会对文章感兴趣。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学习“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

三、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今社会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渐渐离不开网络,教师可以把先进的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学习《我的信念》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居里夫人的照片和视频,学习文章之前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生会对居里夫人的坚强产生敬佩之情。播放完之后,让学生总结居里夫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进而进入《我的信念》的学习,一同走进居里夫人的世界。

四、联系实际生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一定更容易接受。实际生活就是语文的缩影,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即使是我们*时最简单的说话用的也是语文知识。比如,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发言,描述他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在春天都喜欢干什么,都喜欢和小伙伴在春天到来的时候玩什么游戏,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引出《春》的学习:“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美丽的春天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春天的美丽:“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的。园子里、田野里……”有没有发现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和教师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天呢?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七年级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其中的几种方法,还有更多的方法等待教师去探索。

语文课堂 篇二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语文教学成了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语文也没能真正走进人的生命。

一。以生命关怀为基本理念重构语文新课堂

强调语文教育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尤其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回归生命的期望,不仅出自生命个体的需要,教育的内在规定,也是语文学科所内涵的教育价值的体现。

语文学科为人们的价值定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重要的是,在教育中,我们选择何种价值。今天,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期待已不再是“工具性”和所谓的“思想性”、“道”及简单的“人文性”与“神圣性”。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每一个“我”都会希望教育成为自己生命的资源,会希望语文教学帮助“我”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希望语文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的我与世界的一种交流。因此可以说,体验他人,表达自己,努力回复语文学科的生命性,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价值追求。回归生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依然没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窠臼,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正如叶澜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攻坚战。近几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

“生命课堂”具有人文特征,这种人文性表现为对课堂生活的主体—学生以“人”的关注。学生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生活经历无不带有真切而丰富的情绪、情感。正如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所说,学生“在课堂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此,关注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关注情感的课堂更高层面的视点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样的课堂与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的“三位一体”的功能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

二。以生命活动为本质开展语文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并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这门工具。语文课堂也变成了训练场。加上考试的压力,教师与学生都深陷“训练”的泥坑而苦不堪言。这种训练的结果,虽然有一定成绩,但是语文课堂被搞得索然无味了,以致学生对语文课深恶痛绝,被社会批评为“误尽苍生”。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是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从语言的基本特性来看,语言不仅仅是普通的工具,更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类用来传达心灵的最重要的遗传密码。第二,从人的语言化过程来看,人的语言化实际上是人的人化、社会化的过程。人在接受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必然要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因此语文学了掌握语文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生命的活动,换言之就是要借助“生命课堂”,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潘知常在《生命美学》中说:“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生命意识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思考等等。生命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对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教师去唤醒。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以尊重生命为终极目的践行语文教育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对教学价值认识的偏离,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教书,就是传授知识的人。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书、讲书的过程。要突出政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灌输,灌输就是要讲。“文道统一”,其实重的是“道”,这重“道”就要讲。为应试服务,一套一套考试模拟题的演练,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讲,就是教师的任务;考,就是教学的法宝;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内涵。讲,就是“灌”,逐步升级,发展到满堂灌,拖堂灌,抢时间灌,占用节假日灌,无所不用其极,灌得学生东倒西歪、云里雾里、不知去向。在这无穷无尽的“灌”中,学生作为“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地位消失了。其结果不仅没有“育人”,相反导致不少学生厌学、逃学、弃学、辍学,应试教育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令人痛心的严重的阻碍。

“生命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它注重人的教育,其宗旨是尊重生命。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充满着无限的活力,课堂教学就要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把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课堂生活,在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只有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精神舒畅中认识事物,在自主发展中成长,有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就像一棵树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教师在推进教学过程中,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一扫以前课堂沉闷机械的状态,以“童心”换“童心”,以真诚引真诚,以关怀促进步,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教师不仅感到自己在成长,也将收获到莫大的慰藉与幸福。

语文课堂 篇三

一、 保持童心

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会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会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这肯定能激活他们的童心。

我在教学低年级的课文时,最大的感受是少一些对教学内容的理性的、抽象的分析,而是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与灵性,在开发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春雨、落叶……它们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正是和学生们的心灵相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朗读、一起表演、一起感受大自然美丽小动物们的善良美好,共享美妙的童话故事的美好意境。

二、 呵护童真

学生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纯真率性,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每个人身上又都有缺点,他们敢想敢说,有时甚至“口无遮拦”。课堂上,我们要呵护他们的这份率性,要在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可能思路独特;读得不好,说得不好,但他毕竟勇敢地站起来。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把它当作教育资源来运用。

贾志敏老师的做法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次公开教学中,他请学生用“姆”组词。有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 “母亲的母。”同学们哄堂大笑,一边大叫“错了!错了!”顿时,答错的学生面红耳赤,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但贾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他没错,只是没说完,你继续,母亲的母加上――”这个学生恍然大悟,紧接着说: “母亲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老师笑了,他也乐呵呵地坐下了。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资源,它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机智地替他化解了众人的“嘲笑”,他定会终身难忘的。善待学生的错误,会让错误生发美丽。呵护他们的童真童言,才能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与孩子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充实、丰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 创设童趣

语文课堂 篇四

—— 题 记

一、“+”——加强了自主感悟,一树盛开万种花

英国作家阿尔道斯·赫胥黎曾指出,“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是你一定能够改善的,那就是你自己。”人改善自己最主要的途径是学习,儿童的学习也不例外,需要自主感悟。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就应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感悟,借助比较联想进行自主感悟,或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课文内涵。是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绽放“一树盛开万种花”的美丽课堂风景。

二、“-”——摈弃了繁琐分析,删繁就简三秋树

“十万个为什么”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摈弃繁琐的讲解分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被彻底清除。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唤醒、引领,而不是灌输、强迫。

课堂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目的,让“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课堂风景真正呈现。

三、“×”——倍增了课程资源,千朵万朵压枝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

1.链接课外资源,拓宽视野。如教学《草船借箭》后,学生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吗?比如空城计、赤壁之战……”随后,引导学生读三国原著、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2.链接学科资源,优化学法。学习杜甫的《绝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学生们自主参与,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相链接,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理解得更加透彻,感悟得更加深刻。

3.链接网络资源,激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风景短片,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之中。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解说,再加上神奇迷人的桂林风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链接生活资源,拉近距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当学完《海滨小城》后,可顺势而导:作者的家乡那么美,我们的家乡呢?学生纷纷谈论起家乡的美景。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呈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课堂。在多向的交流中,来自同伴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也被同伴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从而生成各自新的认识。学生相互启发,灵动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

是的,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教师如果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就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杜甫笔下的“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绚烂景象。

四、“÷”——消除了情感隔阂,两种颜色一般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学生在朗读、复述课文后仍然余兴未尽,争着想要扮演狐狸和老虎,排演课本剧。教师可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再请几个学生扮演小动物,而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则当起 “编剧”“导演”。为了能表演得更精彩,师生都十分投入地品读课文,边读边体味。于是,在表演中,学生不断提建议、献良策,教师也帮忙出谋划策,此时的课堂成了全班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小演员们听了同学们的建议,又看了同学们的示范表演,演得更精彩了。更为可贵的是,大家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听、说、读、思、议、演,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追求进步与发展的可喜场面。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众议院”。教师以护犊般的情怀来评价与激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师生之间这种轻松、友好的对话模式影响下,学生之间也能够真诚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心灵的距离拉近了,情感的隔阂消除了,“两种颜色一般香”的美妙境界让师生共同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中。

语文课堂 篇五

关键词: 课堂语言 语文高效课堂 打造方法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一次研讨活动”,听了一位学员教师的研讨课,执教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狼》。有感于当下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中,文言文的讲授确是最难找到契合点的。对这节课教师的课堂语言,我有颇多的思考和感触。

课堂伊始,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时目标”:“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课堂:如此生硬地“搬”出课时目标,这是语文课吗?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现实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喜欢把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教师的行为(即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时,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操作,更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的。所以,一堂课的课时目标不单是明确、切实可操作、可检测的,还应当谙熟于教者心中,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铺陈中,逐一引导实现,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

接着,教师多媒体展示作者蒲松龄的详细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

“走近”?教师提出这个要求后,学生如何做?做什么?学生不过是读一读材料,熟悉而已,没有主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客观地训练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基本技能,这何尝不是“填鸭式”教学?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力……不能引起学习。”简单就是高效: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我认为倒不如直接提问:蒲松龄最擅长写什么?似乎更具体,更有方向性。学生更能清晰地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如何回答问题,更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致和情趣。

接下来,教师展示教学环节“读顺句子”:“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句子。”学生读了不到两分钟,教师又布置新的任务:“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对文言文的初次阅读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应当在读前给予一定指导,或是范读。(诚然,现在的公开课基本都变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尤其在不需要借班上课的时候。)在没有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读通、读顺”?果不其然,在后面的学生赛读环节,“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等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均出现了问题。或许,教者本就在等着类似问题的出现,站出来纠正一番,方显教师的指导作用?

或许是众多公开课执教者的共同心理:急于展示自己设计的环节,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已完成上一学习任务。学生刚开始读文章,尚未“读通、读顺”,就已经开始准备小组赛读了。学生也生怕“配合”不好教师的展示。其实,教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又何妨呢?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训练,避免有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进入到“读顺文意”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不理解的内容先组内质疑,小组释疑,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到班上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疏通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友情提醒”:“请你解释”(若干词语),“请你翻译”(3个句子)。

应当说这一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但教师的所谓“友情提醒”只是象征性地检测自己认为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检测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小组竞赛(一人提问,几人抢答;男生考测女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等竞争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唯有教师的“友情提醒”,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学情,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先入为主了。又如何做到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高效课堂?

“读懂文章”。教师:“本文情节清晰,层次分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须知,教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一个“梳理文章内容”,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不换一个学生能够理解的说法呢?教师的要求只有具体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了一幅巧妙的板书,但这些过程中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惊奇与喜悦,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成果展示。这是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节”。

“读讲故事”。教师:“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精彩,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一故事写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你能从屠户或狼的角度把这精彩的故事讲述出来吗?”……“没有同学举手啊,那我就提问不举手的。”终于过了一会儿,零星有几个学生举手准备回答问题了。“嗯,有几个同学举手了,我还是提问不举手的。”

抛开学生的心理压力、人格尊严受到挑战不说,其实任何学生所谓的“不配合”情况发生时,我们都要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的梯度是否合理、有序,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难度是否适中,阶梯指导是否到位。此环节的设置,显然是教者认为的“亮点”。只是学生对文本中屠户和狼的形象认知尚未深入展开,跳一跳,还是“摘不到”果实的。

“读评形象”。教师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教师2:“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来?”

此处的教学环节设置显然应在“读讲故事”之前暂且不说。无独有偶,我前期参加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有幸听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其中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环节,与大家共同品味。

黄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从文中具体词句的理解分析“虎”和“驴”的形象后,也有“讲故事”这么一个环节,不过黄老师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黄老师:讲故事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要忠于原文,想象要合理,我给大家起个头,同学们发挥想象,接着讲下去……

第二步:黄老师:我们讲故事,当然要注意讲述者的角度,揣摩角色心理,下面男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驴”为开头,续讲这个故事;女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只虎”为开头,续讲这个故事。

最后黄教师小结道:“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名人评《聊斋志异》”。教者展示名人评《聊》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六

一、创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二、利用多**,激发学习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因材选媒”,突出多**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三、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鼓励用心研读课文,激荡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七

一、营造讲文明,守纪律,敬老师,爱同学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而且对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着一定的影响。举例来说,一个在家教严谨的书香门第里长大的小孩与一个在单亲、贫苦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想法以及生活习惯肯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是非善恶辨别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所以除了家长就是老师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是最大的。不但如此,让小学生执行讲文明,树学风这一行为是很容易得到实现的。

他们有着不足的自主思考还有从众的心理趋向,一旦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讲文明,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于助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会一个个的朝着这个方向改变。有些同学或许并不想遵循这些,但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不讲文明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可以说营造文明,**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课堂畅所欲言与题目练习相互结合

六年级的学生都是处于天真活泼,积极好动的孩子们,如果一堂课下来都是强调练习题目的重要性,并强逼学生们不断的做练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语文学习厌恶的情绪,小学语文正是语文学习的伊始阶段,如果没有为语文的学习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不但对学生现有的成绩产生消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留下阴影。

所以一味的题海战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毫无作用的。相反的单纯地对学生的要求放低,只注重兴趣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这样也是不可为的。小学毕业考试后毕竟要为自己的六年学习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六年级也是学习生涯一个有一定分量的转折点,它是六年学习的节点,同时也是初中生活开始的起点。

毕业考试考好了不光能让自己在中学进入一个出色的班级,而且能让自己在以后学习语文的道路上充满信心,积极向上。那么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总之课堂的畅所欲言的轻松学习状态需要采取,适当的练习题目,保证高分到手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与高分兼顾最重要的就是题目训练与兴趣激发双管齐下。

三、指导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的毕业考试中写作占有很大的分量,写作不光是对学习能力的评价,还是对学生阅读量积累的考核。它需要学生对课外书的大量阅读,对生活的细心感悟,对语言的条理性**,这种考核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作为小学生除非是非常热爱读书的,否则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能正确的,积极的进行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对许多字都不太熟悉,要想完整,流畅的阅读一本一般等级课外书是有些困难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本自己能力之外的書籍,很明显,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慢慢的打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老师就应该挑选在他们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书籍,同时给些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快速阅读的方法。这样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注重识字,强调复杂字体

*文字艺术博大精深,作为*人学好*字是我们的责任,而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蕾,*字的正确书写不光**了个人的语文水准,更是**了**民族的素养。看拼音写中文字是考试中会出现的一道题目。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核非常有效。

在学生六年的学习中肯定不停的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字,这些字对他们来说可能见过一两次,能认出来,但不能准确的写出来。这样但考试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失分。那么在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识字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正是养成正确写字习惯的关键时期。要想让同学正确把握复杂字体,保证高分,首先,对小学六年学习的复杂字体进行有条理的总结和梳理,把所有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的都罗列在一起。

其次,每天让同学对这些字体抄写一定的遍数,让学生通过练习对这些自已形成惯性。最后对这些字体进行听写,以此来使学生更加坚固的掌握这些字体。

五、鼓励有问必提,开拓发散性思维

在整个学习中,只要是在认真思考,积极学习的肯定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问题永远会成为问题,所以及时的**,不但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养成谦虚好问的学**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问题的不懂也许是遇到了某个思维死角,老师对他们的解答正好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八

1.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传授的方法是否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2.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精讲善练。精讲善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处理教学时,对学生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懂的适当多讲,边讲边启发,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阅读法。讲读、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阅读是读写的中间桥梁。它们的训练**各异,但殊途同归。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初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从正规教育所获得,而是在听、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个学生如果不读书,那么单靠教师讲“写作方法”是不可能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

2.3赏析法。赏析法是指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一种教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评价、体味作品等活动,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赏析的内容包括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意境风格、景物描写、写作技巧、题材、体裁等。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的就去**,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作文评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有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老师就着急万分,在评语中帮他修改,安排好一个路子让他照着改,这样可能会造成是老师的作文,而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一篇写校园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只写了校园的一个景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校园写完了,我在评语里这样写:“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用你智慧的双眼,到校园中走走看看,相信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通过这样一评,相信通过学生的眼睛他会看到和我们老师不一样的事物,写出来的校园可能要比老师带着他观察,指着某一种事物让他写要鲜活得多。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比单纯教学生理解几篇课文,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学生被教师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师的学识、性格、口才等,这些因素带有先天成分,是无法用之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但是有些能吸引学生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比如说**好课堂的教学节奏。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很难长时间地聚焦于某一个内容,特别是中小学生,如果我们不能适时地转换话题,当学生***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由于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过多地转换话题,但是可以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的板块,配合老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因此,运用课堂流程节奏上的变化,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6.教师要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那么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地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现生机。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九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新形式下开展语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新意识;任务驱动

新课改的实施及推广已有数年,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一部分语文教师。老师课堂上唱独角戏,既**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常言到:“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努力探索语文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在教学方法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设问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中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什么才是优化了的课堂**呢?一是要有整体性。**要围绕学习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二是要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指**应以实际现象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难易程度的问题。适时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并达到解惑的目的。适量是指**要精简数量,直人重点。三要有启发性,这是优化**的关键。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课文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设计的突破口,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习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索。四要有预见性。**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的缺陷。五要有灵活性。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都可以提出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还要灵活地穿插各种教学**。

二、注重课堂上的分小组合作阅读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小组活动,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在课上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因材施教,注意照顾整体

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总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培优辅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培优工作,主要采取与优生共同探讨对于名篇佳作的赏析和体会,以及对课外读物的有关知识学习,让其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引导拓展知识面。而辅差工作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前,引导其复习旧知识,以并进行知识的顺利迁移;课中,并注意利用巡视个别指导,给他们提供更多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课后,及时有针对性给与必要的个别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补课是教师的职责,补课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在教学中,随时记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几个学生补上所缺的知识,帮助跟上集体的步伐。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差异教学,能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语文课堂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效率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太积极,课堂的气氛太过于死板。针对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我们需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其中的语言类型有很多种,包括身体语言以及书面语言。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营造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合理地应用教学的引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教师的每节课堂教学中的开头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像写作文一样,你的开头精彩了,才会使人有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如果你的开头都不好的话,那谁还有兴趣去了解里面的内容呢?同样,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当注意在每节课的开始,尽量地利用好语言的艺术,结合各种趣味的语言以及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每个小学生在学习时大都比较喜欢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向他们传播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使用引导语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心理特征,选择符合他们的各种有趣的课堂语言,这样才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配合学习内容,运用语言技巧,在每一节课中,都给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让他们爱上学习。

二、使用多样性的语言,改进教学效果

1.多用疑问句和祈使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使用课堂语言。多用一些疑问句,向学生提问,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集中,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要多使用祈使句,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

2.合理使用重音以及话语的停顿和拖腔

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还要多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学会在重点中加强语气和音量。语速变慢,在这时还可以相应地使用拖腔,表示重点强调一些词语或者文章。总之,就是在该慢的时候慢,该快的时候快,该重点的地方加强语气,不重点的地方加快语气就行了,加强开展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

在语言的形式上,教师应当注意,尽量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在保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在各个方面的语言表达上都要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说,像陈述句的语言,你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明确、清晰,直击问题的重点。在概括式的语言上,要尽量简练,做到一步到位,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三、多使用肢体语言,构建活跃的课堂

1.动作语言

在上课时教师要有饱满的活力,只有教师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有激情,有活力。多使用肢体上的语言,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关的动作,不要总是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动作可能胜过你教同样问题很多遍。同样,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模仿,以此来丰富课堂的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两方面的全面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表情语言

有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情语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有一个历史教师,在表情语言上做得非常好,在每一次上课中,他都会用微笑来面对大家,即使是你不守课堂纪律,他也不像别的教师那样,对你横眉竖眼的,而是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给你以警示。不过,现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在上课时,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往往会面无表情,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学生都不爱上你的课。所以,由此可知,表情语言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表情语言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与动作语言相比,表情语言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轻松一点,也具有特别的性质。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教师应该擅用表情语言,在给学生带去欢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很多。在保证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的同时,同样也在学生心中建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参考文献: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0 13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