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职场 > 工作总结

养老保险年底总结汇报(通用7篇)

发布时间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养老保险年底总结汇报》,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一

上半年,农保处紧紧围绕本年度市县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增长。下面就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作一小结: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1、继续搞好农保扩面征缴,截止6月15日,实现保费收入136.6万元,新增投保人数为44人,全县累计领取养老金人数764人,上半年新增11人。

2、认真贯彻市农保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前期筹备工作。上半年,我们相继制定了《村级干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意见》,目前正在与县分管领导和组织部等部门进行协调,力争下半年付诸实施。

3、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劳动保障部及省市有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管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自纠工作,确保基金安全。

4、加强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工作,利用《今日》、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和介绍我县农保工作的发展情况。

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具体分工,农保处主动与县工业园区

等用地单位配合,搞好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工作。由于我县的情况比

较特殊,劳动保障部门只针对第四年龄人员实施基本生活保障,截止

6月份,全县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653人,累计补助金收入150万元(含),上半年支出19.1万元。还有约1200人将于下半年陆续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在征得县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尽快启动新农保试点,加快建立新制度的进程。

2、集中全力加大保费征收力度,办公室除留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全部下乡,实行定点定片,纳入目标考核。

3、搞好农保基金的自查自纠工作,迎接省市大检查。

4、想方法筹集资金,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和机构的稳定。

5、争取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二

今年以来,我中心严格按照省厅、市局的统一部暑和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的完成了市处下达的扩面工作计划。现将我县扩面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宣传,营造扩面良好氛围

我县是一个较为贫困的县,国有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就连县上唯一一家私营企业,也已停产两年多了,原部分已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人员也时有相继转出的问题,对我县的扩面工作造成较大困难。我中心立足扩面工作的难度,迎难而上,重点以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为重点。一是先后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放;二是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在社会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尽力提高参保意识;三是利用会议、以及汇同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起深入单位等方式,现场宣讲政策,撒发宣传资料,让更多企业及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认识到养老保险不同商业保险,从而使广大职工更深入的了解参加养老保险的意义及参保的好处,从而为扩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良好的工作方法是做好一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今年4月以来,我中心针对扩面任务,认真研究分析我县基本现情况,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寻找加大我县社保扩面工作的切入点。首先,对我县人力资源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撑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我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办实体等单位用人情况调查,发现象党、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未参保的现状,民办糼儿园、机砖厂等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职工收入低,多数职工只顾眼前利益,大部分职工参保意识不强等问题的显现,有效的促进了我们在扩面工作上的责任感。其次,认真研究,全面分析扩面的主要对象和工作的突破口。经调查摸底,我中心及时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作为今年扩面对象和主攻目标。最后,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报上级部门,寻求各级领导在扩面工作上多方面的支持。在我县中心领导的努力下,及时将工作思路向主管局进行了汇报,在取得主管局的支持后,又向主要县长做了汇报,最后经县常委会研究通过了此项方案,为我们扩面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抓力度,务求工作实效

为确保专项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我中心采取强力措施,不断强化活动效果。一是加强协作。积极联合局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区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检查,摸清底数,分类排队,本着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原则,有重点地开展扩面工作。二是建章立制。建立扩面征缴日汇报制度,中心主要领导坚持每天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部署下步工作;建立中心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制度,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下到企业单位,宣传社保政策,督促参保缴费;认真落实专项活动旬报制度,严格按上级要求上报有关事项。三是任务包干。中心将扩面任务分解到每个工作人员,实行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并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我中心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多征缴养老保险金余万元,与家企业达成参保意向,新扩面人员人,有效取得了我县社保扩面工作的明显成效。

总之,通过大量的工作,尽管我们取得了扩面工作上的良好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全力做服务保障为础基,努力以良好的工作成效促进我县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三

20xx年根据市社保中心的各项工作安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各项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扎实做好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转移、退保和待遇登记、注销、发放工作。截止目前高新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4616人(其中领取待遇人员35989人);办理转移人员206人,退保272人,注销登记1007人,待遇登记20xx人;基金1-11月累计支出1.26亿元,截止11月底基金累计结余7.9亿元,做到各类人群应保尽保、确保各类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2、认真做好精准扶贫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代缴工作。积极落实社保兜底政策,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范围,由财政全额代缴300元的的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率100%。全年1530人,代缴45.9万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精准扶贫人员553人,代缴16.59万元;重残人员785人,代缴23.55万元;低保人员192人,代缴5.76万元。同时为满60周岁困难群体全部发放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落实工作。按照济政办发〔20xx〕11号文件要求,截止到目前共落实社会保障资金7.4亿元,被征地社会保障资金落实率97%。按照“先保后征”的原则开展被征地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落实个人账户工作。

4、加强基金风险防控措施,做好防欺诈冒领工作。完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规范操作,坚持执行“零死亡报告”制度,从源头上防控,为防止欺诈冒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待遇领取人员采取静默认证的方式,每月利用黑名单数据信息和核心三版系统比对,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5、深入开展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同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分解,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将7693人需要核实的数据,及时准确的核实完毕。

高新区克服了业务多,人员少的困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居民养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业务繁杂,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策宣传力度和政策知晓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作,还需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大对参保人员的政策宣传力度。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四

一、工作开展情一)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截止5月底,全市共为6063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17148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其中市直有离退休人员27658人,发放8233万元。当期没有出现新的拖欠。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保发放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工作责任制,始终将确保发放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紧抓不放,使保发放始终得到高度重视。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资金调度办法,合理使用中央财政补贴,强化了资金的预算管理,有效缓解了各县(市、区)的资金压力,为资金筹措到位打下了基础。三是坚持并完善养老金发放监控制度,实行养老金发放情况按月内部通报和向社会公布制度,按照要求统计发放情况并认真核实数据,及时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确保发放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是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今年6月份,我市围绕规范统筹项目、巩固社会化发放、切实做到足额支付对各县(市、区)进行了检查督促,并通过对群众来信来访实行重点督办,力求消除工作死角,实现了全市当期无拖欠。

(二)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征缴力量。处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征缴工作进行部署,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征缴工作得到组织保证。同时单位抽调专车,积极下企业、跑银行催缴养老保险费。由于领导的重视,全处自上而下层层联动,形成了大家都来关心基金征缴的可喜局面。通过努力,大部分企业法人代表对养老保险工作也非常重视,想方设法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2、加大清欠力度。今年年初我们就对对清欠工作进行了部署,研究制订一些了具体措施,如签订还款协议、对欠费大户进行通报、商讨资产抵押等,并且进行了落实,有重点、有目的对欠费大户企业进行了专门走访,与法人代表进行面对面磋商,督促其缴纳养老保险费。通过努力,上半年全市已清欠2965万元。

3、抓目标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为积极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我们把全年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分解到月,细化到征缴科室,落实到人头,逐月考核评比。此举不仅使征缴科室职责更明晰,同时也增加了征缴科室人员的责任感,调动了工作主动性,还形成了科室之间的比、学、赶、超新局面

4、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于欠费100万元以上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并逐月将其清欠情况向四大班子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主管局(委)进行通报,便于各级领导决策,及时和各部门沟通并加强配合,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形成清欠合力。

5、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配合劳动监察部门对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已送达限期整改指令书的基础上,依照法律程序强制收缴。

6、做好收入申报工作,确保基金应收尽收。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市保险处于3月开始开展了市直参保企业xx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工作,并以此切入点,全面检查参保单位执行政策情况,对违规企业实施重点稽核。

由于措施得力,征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我市的确保完成基金数为28500万元,全市上半年实征养老保险费1348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7.3%。

(三)扩面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今年扩面工作的重点是新开办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和各种性质的临时用工,职工构成情况复杂,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参保的自愿性,针对这种这种状况,市保险处采取有效措施,一手抓扩面,一手抓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全面促进了扩面工作的开展。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为使参保单位和人员对社会保险政策有更深的了解,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保积极性。

2、创新工作机制,对参保单位实行上门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扩面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式,积极实行上门服务,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法规。

3、积极做好因破产、经济性裁员等企业分流职工的养老保险续接工作。对于失业人员、出再就业中心等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人员,落实了告知制度,下发了《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千方百计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移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增强职工参保的自觉性,保持职工参保的连续性。上半年,全市续保人数达1643(其中市直410人)。

4、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依法办事。1-6月,我们共向31家企业下达了《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通知书》,对于拒不参保企业,配合劳动监察支队坚决予以行政处罚,确实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现有法规的效能。

截止5月底,全市新扩参保职工4573人,完成目标任务(8600人)的53.2%。其中市直新扩1672人,完成目标任务(3550人)的47.1%。

(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我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逐步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不断规范管理,拓宽服务内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根据豫劳社险金函[xx]16号文件精神,我市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成立了检查评估领导小组,通过实地检查、座谈、查看工作方案、制度及相关台帐等方式,于xx年6月6日至6月14日对所属6个县(市、区)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条件。我市于xx年底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对落实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条件、管理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许昌县、襄城县根据本县实际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许昌县、魏都区、禹州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了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统计报告制度、工作流程等相关制度和规定。

同时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

全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共有63街道(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252人。其中,魏都区6个街道劳动保障所有5个建立了宽敞的服务大厅,另外1个街道服务大厅正在筹建之中。全市已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平台的63个街道(乡镇)、43个社区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微机管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拷盘的方式与街道(乡镇)、社区和企业退管组织实现了资源共享。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五

两个月来,我中心严格按照省厅、市局的统一部暑和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开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专项活动,活动轰轰烈烈,工作成效明显。现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我中心对开展专项活动工作高度重视,将此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周密筹划,主动出击,积极营造工作氛围。一是开展专项活动任务下达后,中心领导及时在第一时间向区主要领导作了全面汇报,讲明开展活动的重要性,赢得了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为工作开展争取了强大动力;二是专门组织召开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活动的有关工作,科学分工,明确任务,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配合,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上述措施使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氛围日渐浓厚,为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锐意进取,创新工作方法

良好的工作方法是做好一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中心根据当前扩面征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中心领导针对当前养老保险工作任务繁重,而自身工作力量有限的现实,经过深入企业、基层认真调查研究,从从事公益岗位人员中优选28名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保政策法规、待遇确定等方面知识培训,聘任为“征缴协管员”,分赴全区街道、社区开展社保知识宣传、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该办法采用以来,全区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社保意识明显增强,到劳动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的人员明显增多,效果正在日益显现。我中心在全市开创了运用公益性岗位开展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的先例,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一大创新。

三、强化力度,务求工作实效

为确保专项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我中心采取强力措施,不断强化活动效果。一是加强协作。积极联合局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区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检查,摸清底数,分类排队,本着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原则,有重点地开展扩面征缴工作。二是建章立制。建立扩面征缴日汇报制度,中心主要领导坚持每天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部署下步工作;建立中心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制度,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下到企业单位,宣传社保政策,督促参保缴费;认真落实专项活动旬报制度,严格按上级要求上报有关事项。三是任务包干。中心将征缴扩面任务分解到每个工作人员,实行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并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我中心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多征缴养老保险金50余万元,与2家企业达成参保意向,新扩面人员360人,专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六

老农保清理和清退工作。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老百姓的知晓度不够;二是目前民政老农保的基础档案数据信息不全、底子不清,导致目前为止到底有多少未清退人员根本无法得知;三是外出人口多,无法联系到人确认信息和清退,导致封存人员超过10%以上。

三、20xx年的工作计划

(一)抓好基金征缴和待遇发放等基础性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开展好政策宣传工作,特别是手机网上缴费方式,使这项惠民利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保费征收习惯,力争在下半年提早完成保费征收任务,自主缴费率达到95%以上。三是做好待遇人员按时发放、报表及时上报等其他中心工作。

(二)开展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自主缴费的宣传工作,鼓励广大参保人员到银行自主缴纳保费,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通过手机微信缴纳保费,从源头上确保基金安全。二是继续做好智慧人社和APP认证的宣传推广工作,确保缴费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三是要加强待遇人员生存认证工作的推进和制度化,对重点人群做好上门认证服务,对体弱多病、残疾人、偏远山区等人群进行上门认证服务,加强稽核力度,严禁冒领、骗领、侵占、拖欠、克扣、截留养老金等违法行为,确保基金的安全。

(三)全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根据《宁远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宁政办发【20xx】7号)文件,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全力推进征地农民“养老贷”工作,对因经济条件较差而无法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通过与县农业银行签订协议,使银行为其发放贷款,确保被征地农民享受更高的待遇。

(四)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经办管理服务是城乡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切实改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明确服务质量和标准,按照“解答问题一口清、执行政策不走样、办理业务不超时、群众评价全满意”的标准,狠抓落实。二是充实经办力量,特别是应重点加强一线窗口的工作力量,提升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三是按照省里的部署,做好经办管理培训工作,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

20xx年,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紧紧围绕省、市考核任务,以参保缴费、待遇发放和经办管理等工作为核心,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20xx年各项考核任务的完成。现将全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年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一)“智慧人社+手机缴费”宣传推广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智慧人社+手机缴费”宣传推广活动,20xx年我中心与县农商行组成“惠民服务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引导和教会参保人用手机方式缴费,现场对社保卡进行激活等,共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万余份,缴费宣传单5万余份,赶集定点宣传27次,进村入户宣传46次,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通过手机微信方式缴费150万元,通过参保人到银行自主缴费3630万元,实现了保费收缴方式的全面转变,从根本上确保了基金的安全。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篇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账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xx),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xx),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xx);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xx)。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www.chayi5.com)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

3、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王国军提出了“‘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仍无法解决。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国家是否给予补贴?如果给,给多少比较合适?如果不给,较富裕的农民是否会感觉“吃亏”而不愿参加?因此关于这个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养老保险年底总结汇报》,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31 12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