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职场 > 策划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最新4篇

发布时间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一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八、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就全国来说,还无系统经验之举,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九、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二

一、《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课程目标定位。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之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丰义初中具有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阅读、欣赏、创作诗词的氛围浓厚。十多年来,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让诗词走进校园”的活动,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提出近20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更要求师生在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我们认为《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办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诗词教育的要求,又要为部分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而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诗教工作。现在,在我国部分学校也已开展了诗教工作,但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我校编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迈出了诗词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开展诗教工作,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以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生活,研究诗词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二、《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1999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学校诗教工作,把诗教工作推广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百草园”诗社,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2、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广播站增设了诗词赏析节目,班级黑板报开辟诗词学习专栏,学校布置了校园诗词创作宣传栏和校园诗词创作黑板报。语文阅读课增加诗歌赏析吟诵,音乐课练唱古典诗词歌曲。20xx年8月,学校又布置了诗词长廊,定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宣传师生诗作。校园各楼层墙壁上布置了师生诗词作品。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甬路,每一间教室、办公室的布置都体现诗词教学的特色。这些作品或从大处着手,或从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学生徜徉其中,其景融融,其诗融融,其乐融融,长期接受着诗词的熏陶,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诗化校园环境,营造诗词氛围,进一步使全校师生形成了共识。师生认识到诗教工作的重要性,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

3、课程保证,活动推进。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诗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指导性和创造性地用好《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认真上好“诗歌”课。每个学生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集》随身携带,学生把已经学会的诗歌摘抄在《诗词诵读袖珍集》上,内容和格式由学生自由设计,可以给诗歌配上插图或者写上自己的读诗体会,这本集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携带方便,便于学生随时背诵复习巩固。袖珍集还可以收藏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长期保存。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素养。各班或年级段组织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的内容与时令、传统节日、重大时闻相结合,如四月份学习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朗读烈士诗选,了解烈士事迹,诗写学习感受。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中认真组织,活动后注重成果评价和资料收集。

4、注重考核,建全制度。实施诗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坚持让学生创作与欣赏古典诗词并注重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考核经验,设计《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使定期考核制度化。考核分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三种形式。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学期考核由诗歌任课教师负责进行,每首必背。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等级均记载在《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之中。年段考核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张榜表扬,授予“校园诗人”称号,发给证书。在强化诗词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帮助的作用,努力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乐意创作。

5、出版诗刊,鼓励创作。读诗是体味,创作是内化。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创作氛围,采用如“读后抒怀”、“赏画题诗”、“观景联句”、“生活采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我们组织诗教辅导员对学生的诗作进行认真修改,集辑出版,并择优推荐到上级诗刊发表。自1999年秋学期组建“百草园”诗社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把“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铸品牌,创特色”的重头戏。积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教活动。袁德林同志曾以“百草园植中华根,千家诗铸民族魂”寄予百草园诗社。至目前,全校已有千余名师生接受过程度不同古典诗词的培训,创作诗词6000多首。其中被《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广州诗词》、《中州诗词》等省级以上诗报刊物录用100多首,被县级诗刊录用500余首,被校刊、画廊、墙报录用的超过3000首,并已自编出刊《百草园》诗刊9集。我们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还要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诗词吟诵会。平时,还主动搜寻信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到目前为至已有数十人次、四十多篇作品获奖。近期又有6篇学生诗作被省级刊物《中华诗词》录用。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如热爱祖国、盼台统一、保护环境、绿化家园、丰义新貌、道德风尚等。学生的诗作能在《百草园》诗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心里面充满了成功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在乐于读诗、写诗的同时,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6、编撰教材,形成特色。随着校园诗教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了,教师学生的诗词修养大幅度提高了,学生们学诗、写诗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没有一套自己的教材的确存在诸多不便:教师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缺乏凭借,学生学习诗歌也缺乏依托,诗教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20xx年暑假,我校成立教材编写小组,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学习需求调查,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可行性调查。广泛调查之后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初步拟订教材开发方案,并召开家长、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方案进行进一步讨论。最关键的是请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小组成员集体策划共同努力下《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应运而生。

7、课程融合,学科互补。多年的探索之后,在我校诗教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已经融合在所有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单纯的诗歌教学也许比较生硬,甚至乏味。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已经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让诗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传统文化诗词中汲取养料,塑造良好的品德,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的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匠心独运,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对提升学生诗词素养制定了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诗词素养的总体目标如下:

1、认识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2、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①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世界美好事物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②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美的主观解释能力(理解力);③能逐渐在头脑中构建出每首诗所描绘的画面,能主观解释色彩的物象(构象力),积累构象化程度的审美经验,净化心灵,受到诗词艺术美的熏陶。

3、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增强认知能力:能由浅入深地分辨诗的感情类型,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诗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积累诗词文学知识,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知道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诗歌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4、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了解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力,启迪智慧、开拓思维,习得创作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5、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道理,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志行为习惯,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养成高雅、纯洁、健康的品格、情调、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6、喜爱、阅读、吟诵、积累中华诗词渐成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让名篇佳句伴随身心健康发展,用诗词为自己的生活添得一种乐趣,并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作用。

7、能在平时的说话和习作中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尝试用诗歌形式表达一刹那间触动的情感和生活。

8、关心学校诗歌特色教育,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1、通过《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提升了学生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中华语言的改革发展兴衰史,就是中华民族寻求进步、探索文明的历史;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在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我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关爱别人,助人为乐,在学生中已蔚然成风;拾金不昧、宽容诚信、敬老爱幼、言行文明,已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而且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大段大段的名篇名段,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

2、通过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是靠教师完成的。教师的诗文素养决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所以教师学生必须同步发展。在学校内部,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带头诵诗,同时倡导教师写诗。近年来,我校师生的诗词作品不断出现在《江海诗词》、《盐都诗词》等诗刊诗书中。

3、通过学校诗教活动,促进了家长诗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诗文,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辅导,天长日久,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不少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块背诗、联句,共同作诗配画,办小报,部分家长还帮学生将有关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编成表演短剧或相声演出,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诗意,使抽象化的东西变形象了,增强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在无形中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到众多家庭之中,熏陶和影响了广大的家长,“书画盈室,遍地诗声”的文化家庭越来越多,这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修养,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与知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开展、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盐城市文明学单位,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经验与反思。

十多年的实践,我们不仅在探索校本课程新的发展之路上付出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哪些步子迈得太大了,哪些地方走了弯路,哪些脚步还不够踏实,我们应该怎样走得更稳更自信。我们发现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很多不足,并思考着改进的方法。《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急待再度开发,我们已经酝酿了比较成熟的开发方案,把教材开发成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的教材。我们要把诗词教学活动搞得更深入人心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必将走进改革的成功之门,为优质均衡、促进公平,塑创学校特色作出我们的努力。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的班级界限,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实施规程

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

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

教务处在初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

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

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4、研究成果汇展与评价

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二)课程的过程实施

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

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

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

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

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4、指导教师初审,合并相近课题

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将在社团内,公开社团内的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确定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

6、开展开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

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

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

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

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

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

(三)、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要在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1、教务处——日常管理

主要是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2、年级组——协调管理

年级组在年级组长的领导与协调下,按计划与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些年级内的学生偶发事件。

3、班主任——具体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作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校本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学 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1、评价的基本理念

评价的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

2、评价的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课程方案实施的几点说明

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汲取我校现有的活动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我校积极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工作。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态度、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活动的内容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活动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并善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在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原有特色,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出新的目标、问题、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使生成性发挥得更具目的性和更富有成效,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到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活动的实施水平,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同时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反思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误区。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未来三年,我们努力构建邱皮沟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课程让每一个邱小学子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总体目标

1、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的校本课程体系。

2、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努力开设能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为美好人生奠基。

4、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并有效实施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开放型校本课程。

三、课程原则

1、主体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探讨编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主任、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5、开放性: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主任、校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采用自编教材,立足本校实际,立足课堂实际,立足学生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范文华

副组长:李秀娟崔丽娜

组员:于旭坡邓红胥黎明王静坡

佟艳梅闫红军张丽

五、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和步骤:

1、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xx年3月

(1)。启动、筹备。(2)。评议、审核。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开题、选题,形成《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初步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实验。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继续深入展开校本课程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认真查找和梳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做好师生课题实验成果、经验总结工作;学校、师生各种资料归档。

六、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设想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 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以成长记录为主,要体现过程。

2、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出发点是找出学生的优点。评价的方式是鼓励和表扬,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小组评价主要是采取捆绑式评价:最有实力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帮扶最好的小组等。

3、教师评价:对授课教师的授课,通过听课、导学案,体会、反思、查阅各种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还要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七、校本课程管理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成立以范文华校长为领导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等领导机构,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校领导带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好示范。

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秩序。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由校长负责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同时做好监控工作;教导处根据各类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撰写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教务处及时整理,保存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及取得的成绩证明。学校每学期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交流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组”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具体情况,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学校课程评估工作组”随机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活动进程,每学期结束对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3、进一步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制各种教学设备,对现有对现有教育资源整理充实,妥善安排,统一调配。

4、时间上的保证。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八、学校课程保障措施

(1)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2)教研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研讨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质量监测制度。教导处根据教学流程管理的要求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4)队伍保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5)经费保障。实行经费倾斜政策。筹措资金优先用于课程开发,设备添置,印刷、或出版成熟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最新资料。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36 1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