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用范文 > 心得体会

第13届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5篇

发布时间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96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六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差异网为您带来了5篇《第13届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 篇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跨界跨项选拔”,雪车、雪橇、北欧两项等等项目实现了国家队的“从无到有”,在本届冬奥会上也展示了初步成果——中国代表团有约1/5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培养而来,雪上项目这个人数更是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以雪车、雪橇、钢架雪车等项目为例,中国代表团首次实现了所有小项的全项目参赛,从天津队跳远项目中选拔而来的闫文港,更是夺得男子钢架雪车的铜牌,这也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钢架雪车奖牌。中国参与奥运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实现了突破,捅破了窗户纸,我们的发展潜力就是无限的'。

这些运动员还是引领普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火种”。示范效应很明显,伴随着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中国各地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普通人踏上冰场雪场的热情也在迸发。小到1岁的宝宝,大到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些天,各地的冰雪场地都是人满为患,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感叹冰雪运动的刺激,很多父母给孩子报了训练班。近期国家体育总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公布结果,调查显示自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以来,全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提前实现了这一宏大目标。而未来,这一数据将成为中国更多普通民众的日常。

星火不灭,温澜潮生。北京冬奥会结束,但我们的感动难忘。我们感动于31岁的徐梦桃,四朝元老终圆梦;我们也感动于隋文静和韩聪的“葱桶组合”,12年后帮助中国花滑再夺冠,终于接过了申雪赵宏博的枪。他们心中有不灭的火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还感动于谷爱凌、苏翊鸣等“00后”的热爱和坚持,他们个人的努力,只是体育大江大海中的一朵浪,却推动了中国雪上运动的大潮渐生。用一金一银两枚奖牌给自己送上18岁成人礼的苏翊鸣,在夺金后和教练相拥而泣,大喊“我做到了”。是的,这么年轻就已站到高处,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熊熊的火炬,让世界看到了在过去百年中,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可以是怎样的高标准,那2022年北京冬奥会低碳环保的主火炬,就让世界看到了奥运会新的百年,可以有怎样的希望。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以感谢中国人民对于北京冬奥会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让北京冬奥会收获了“卓越的成功”。

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 篇二

为进一步做好北京残奥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9月3日下午,阜阳市奥运新闻中心召开残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我市奥运新闻宣传工作,部署残奥会宣传报道工作任务。

据介绍,为做好奥运宣传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玲任组长的市奥运新闻宣传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7月18日,市奥运新闻中心正式运作。期间,市直有关单位24小时轮流值班,并制订有关工作制度;各地各部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一个多月来,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奥运新闻中心的指挥协调下,市直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设立专题节目,转载、转播奥运新闻,刊(播)发大量我市迎奥运、庆奥运的稿件,尤其对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的阜阳籍运动员邓琳琳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从而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奥运、参与奥运和热爱体育、热爱家乡的豪情。据不完全统计,市直主要新闻媒体共刊(播)发有关新闻稿件近1500条,营造全市人民喜迎奥运的良好舆论氛围。

会议对前一阶段我市奥运新闻宣传工作给予肯定,要求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着“重视、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全局出发,从大局考虑,充分认识做好残奥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做好残奥会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是的,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尊重,都拥有梦想,都渴望精彩。我们知道,还有更多的李月、董福利和乌秀拉,更多没能参加北京残奥会的残疾人,他们的梦想还可能是一朵朵没有盛开的花朵,他们还在等待雨露阳光。

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平均每五六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感谢北京残奥会,使我们更加深切地关注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梦想。残疾人火炬手金晶说过一个感受:在国外,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残疾人;在国内,上街的'残疾人并不多。

“中国的残疾人为什么不愿意出门?”个沉重的问号,在北京残奥会之后,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试想:不出门的残疾人,如何去圆他们的梦想?

或者可以解析一下他们不爱出门的几个缘由: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家有残疾人,父母和家庭就背上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负担。许多残疾人的生活还相当窘迫,没有面对阳光的勇气和心境。

——无障碍设施仍然严重欠缺。北京残奥会使北京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城市,但对全国而言,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环境仍然严重不足。残疾人出门障碍重重,他们只能选择居守家中。

——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不够。如果有残疾人上街,他会吸引众多的目光,这目光中有怜悯、好奇、惊异,甚至可能有鄙夷。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出家门,面对如此打量呢?

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 篇三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之后,中国残疾人冬季项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跨界跨项选拔人才,聘请高水平国内国外教练,全项目组建国家集训队,反季节展开境内境外训练,培养残奥技术官员等等,实现了在冬残奥会大项上的参赛全覆盖。

说到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看点,在6个大项当中,不得不提在平昌冬残奥会上为中国队取得冬残奥会首枚金牌的中国轮椅冰壶队。在主教练岳清爽的带领下,队伍的团队配合更稳,参加世锦赛夺冠的主力阵容:闫卓、孙玉龙、陈建新和王海涛很有可能也是中国轮椅冰壶队参加冬残奥会的主力阵容。目前世界排名前6的队伍都是中国队卫冕的竞争对手。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冰球小组赛上,中国残奥冰球队将对阵排名靠前的意大利队、捷克队、斯洛伐克队。这支平均年纪26岁的队伍组建于2017年参加过上百场境外的国际比赛,在2021年的世锦赛上取得了全胜的成绩。队中唯一的一名女队员叫于静,39岁来自青岛。教练尼古拉在训练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模拟比赛训练,在8支参赛队伍当中,提出了保六争三的目标。

在雪上大项中,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在北京冬残奥会备战周期邀请了前意大利队主教练达里奥进行执教。虽然很多队员都是从业余水平起步,但是他们有机会使用国内最先进的场地进行训练,并且经常到国外进行比赛、交流,水平提升很快。在这个项目上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等传统强队实力突出。

在6个大项的国家队中,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2岁,18名队员将参加障碍追逐和坡面回转2个大项8个小项的比赛,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无论是男队员纪立家和女队员胡年佳的个人成绩,还是今年1月队伍在世界残疾人单板滑雪国家锦标赛上的表现,都让人看到了这支年轻队伍,有希望实现中国残奥单板滑雪在冬残奥会上的奖牌,甚至金牌零的突破。

相比之下,残奥冬季两项队更重要的目标是参与。在北京冬残奥会这个项目的每一个小项上,都可以看到我们中国运动员参赛的身影,队中比较有名的队员刘子旭、王涛都在2021年12月,芬兰残疾人北欧滑雪欧洲杯大赛中收获了很好的成绩。从这个项目的整体竞争格局来看,中国残奥冬季两项队需要追赶挪威、瑞典、芬兰、瑞士、奥地利这样的传统强队。

和残奥冬季两项相比,中国残奥越野滑雪队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开始参赛,成绩已经接近领奖台,在平昌冬残奥会上被称为断臂飞人的马明涛,在越野滑雪男子传统式10公里站姿比赛中获得第八名。整个队伍在不少单项国际比赛当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总体来说,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6个项目集训队,自2020年起就在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常年坚持不间断地训练,并且推动了残疾人冬季运动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残奥会上,希望我们的96名残奥运动员们可以尽情地实现自我价值,书写冰雪梦想。

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 篇四

相信很久以后,人们依然会记得——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坐在轮椅上的田径运动员侯斌,握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绳索向上攀爬,攀爬……当主火炬熊熊燃烧,美丽圣火映亮夜空,全场沸腾……这一刻,人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这一刻,人们再次读到了:坚强。

在残奥会这个舞台上,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一个坚强人生故事的持有者——种子未落沃土而落罅隙,当其不屈地穿过岩缝绽放绿色,一抹新绿足以辉映春天;身体虽已外在残缺,但坚强的攀登让生命如圣火般蓬勃热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只鹰飞翔的过程:一只鹰,一步步向山的顶端爬去,翅膀被泥沙污水刮擦,步履蹒跚,很是狼狈。但当它终于来至最高处的一块岩石时,展翅飞去,雄姿万里……

是啊,不管怎样,鹰都要从高处起飞。恰如人,用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而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坚强成就高度的例子太多太多: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中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而生活中对于坚强的呼唤与需要几乎是普适性的:升学,事业,失恋,甚至生老病死等等。人们赞美这些如鹰一般有着坚强品格与意志的人,人们仰视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木一样的坚强灵魂,这些赞美与仰视都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精神向往。

记得前一阵采访备战本届残奥会的雅典残奥冠军李端时,他说:“奥运会比完了是逗号,残奥会比完了是惊叹号。当一个人只有一条腿,还在奋力向前跑;坐在轮椅上还在向前冲,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种精神。”这样一次盛会,在比赛外更给了人们寻常生活外一个机会,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坚强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震撼与提升。这也许是比金牌更为可贵的。

走过黑暗与沉重才更明白坚强的含义。在人们的常态人生中,坚强作为励志的语词,也许常挂嘴边,但更多的是浮在人生表面。一场残奥,将坚强的精神意义直观外现,或可成为健全人心灵的鸡汤甚至于心理不甚健全者一剂心灵补剂与良药。正如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的定义一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即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健康。人们需要心灵的这些营养。所以,残奥会,不仅是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一种物化的对象性活动,而更应体现出一种人类灵魂的高贵、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坚强不仅是个人品性,文化特质,更是民族品格,国家脊梁。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后腾飞的新中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大写着“坚强”。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此次汶川地震中展现出的震不垮的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坚强民族品性的依次展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汇集的坚强之力必将让祖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加繁荣昌盛。

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体会 篇五

今年的冬奥会开幕式,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冰雪五环的破冰而出。破冰,寓意是用体育精神打破隔阂、疏离与对立,让尊重奥林匹克精神的各国人民可以携手共进。回首历史,只有团结,才是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根本途径。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用团结战胜隔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正是这种打破坚冰携手共进,用开放与包容彼此面对,共同战胜困难的精神。在今天,这样的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

随后,当我看到各国运动员朝气蓬勃的走入场内时,感到这正是一种“破冰”精神的真实展现。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戴着口罩严格防护,但这并不能阻挡世界人民通过体育交流的热情。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在冰雪之上共同竞技,正是用行动实现了最好的“破冰”。事实会雄辩的证明,困难只会让我们团结的更加紧密,因为整个人类的命运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并努力实践“破冰”精神,用开放、√差异网★www.chayi5.com√包容、携手共进的态度面对人生与整个世界。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第13届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62 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