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用范文 > 心得体会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一

最近一个月,我多半时间都在听樊登读书会,樊登讲书。有的书要多听上几遍,每次听都有新的体会;有的书觉得好就直接买来,透过文字中再去深刻地思考,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觉悟。《正念的奇迹》一书,是较早听得。来自越南的一行禅师所著,一部心灵感悟的精典书籍。

樊登讲书最大特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身边他所经历以及所见的事情,分享和提炼,恰与书中的某些观点契合,听下来,便会结合实际更多检视自身。《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能够腾云驾雾、踩风火轮,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专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状态。”樊登讲到,所谓“正念”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相关的,他理解的“知行合一”就是你当下的念头没有跑,专注正在做的事情。

最近我连续看牙数次,很是疲倦。打小牙就不好,所以很怕看牙,尤其一闻到医院里充斥着牙的味道,但每次都强忍下来。昨日看牙,趟在牙床上,直视再熟悉不过的灯,与带着大口罩的医生近在咫尺。忍字要继续发挥作用。可这次不光要忍,把近期听书学到的“正念”法用上了,虽然还是很粗浅的了解,但是保持当下的状态,直视面对就好。

正念是你接受现实的样子,享受当下的片刻,念头思想没有跑。脑海里开始注入这个想法,让自己体验看牙的过程,而不是过多思虑它的痛苦,虽然它本身是很痛苦。这样就是在慢慢修行,慢慢接受,不拧劲,不过虑。当张开大嘴,调整呼吸,闭上眼睛,配合医生,保持平稳,心心念叨:此刻我在看牙,如果看好牙,就能保持更好的健康;不再为之前没有保护好牙齿而自责和抱怨,而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牙齿而努力,便释然和放下了。

书中还提到了,无论好的情绪或者负面情绪,我们都要关照好它。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照顾好它们,这些情绪就会越来越懂事。修炼自己,不要成为情绪的主人,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名副其实的主人翁。当头棒喝啊!

这本书来得刚刚好,樊登的讲解也正逢其时。用“正念”去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是修身修行路上的一盏明灯。负面的情绪我们不一定要剔除,也许也剔除不净,和平相处,有对待转化的方式。接受实相所呈现的本来面目,本来没有那么重的负担烦恼,也许是我们看待的它的信念决定了事物本身的结果和发展,找到事物的源头,或者就不那么纠结了。

让我们再次体会几个关键词:全然的觉知、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我的心念与动作、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修行、身心收敛到体内、明白此刻的状态、以下摘录书中部分正念的练习、早晨醒来时,轻轻的微笑。.。.。.

在天花板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其他标示,甚至是“笑”这个字,好让你一张开眼就能看到。这个标示有提醒你的作用。利用起身前的片刻掌握好呼吸,轻轻地吸进并吐出三口气,同时轻轻的微笑,随顺你的呼吸。

发怒时,轻轻的微笑,当你意识到你自己在发怒,立刻轻轻的微笑。安静地呼吸、吐气三次,保持微笑。谈话时,随顺你的呼吸。深长的、轻柔地、平稳的呼吸。在听朋友说话以及自己的回答时,随顺你的呼吸。

想象自己是一颗鹅卵石,静静地坐着并缓缓的呼吸时,将自己想象成是一颗将沉落在清澈河流的鹅卵石。下沉时。没有任何目的引导你的动作,朝着河床柔软的沙地啊完全地休憩处沉落。继续禅观那鹅卵石,直到你的身心得到完全地休息,就如那颗在沙地上休憩的鹅卵石。

正念日,做自己的主人。从一星期中抽出一天来,哪一天都好,只要能配合你的状况。忘掉其他天要做的工作,不要安排任何聚会,不接待任何朋友来访。只要做些简单的工作,例如打扫房子、做饭、洗衣服和清扫灰尘。

一旦房子整洁干净,东西也都各归其位,就慢动作洗个澡。之后,准备泡茶、喝茶。你可能会读读经文或写信给好朋友。然后,散散步来练习呼吸。睡前别再读任何书,而是练习彻底放松五到十分钟。

做你的呼吸的主人。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二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是一投行朋友送我的。在某个春天的早上,他在晨起散步时邂逅我,那天我正在公司楼前花园里的排椅上看书,偶然抬头,却见老友,不期而遇,格外惊喜。他是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少有的平和的人,即使曾受央视财经专访,仍然保持一贯的低调内敛,可能跟他平时热衷研究修身养性有关。期间闲聊到我的瑜伽日常,他笃信我一定喜欢这本书,下次见面直接就给我带来了。

《正念的奇迹》作者一行禅师是一名越南人,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因被越南政府流放,长期旅居国外。这本书原本是他写给越南社会服务青年学校成员的长信,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

什么是正念?正念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是意识不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现实的事物。对自己当下的想法不做任何评判,只是有意识地感知它,察觉它,这就是正念。"

一行大师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洗碗,对正念进行了阐述。洗碗时,人们就应该只是洗碗,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我正站在这里洗碗”这个事实是实相。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存在,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样的洗碗就是做到了正念。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他们很令人讨厌似的,那么我们在洗碗时并没有活在当下。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也会想着其他的事情,几乎察觉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一分钟都做不到。

当我看到这里,我实实在在是被震惊了。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最近这几年来,可能面对工作、家庭,事情比较多的缘故,有时候身体明明什么事儿也没做,可脑子里一会儿想起这事儿,一会儿想起那事儿,有未来的,也有过去的事情,思维总是不停歇,一直处于游移状态,没有丝毫规律。如一行禅师所说像个被浪花左右拍击的瓶子一般,毫无觉知地被抛来抛去。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困扰我的是,不管我正在做着什么,我总是着急,总想赶紧结束当前的事情,好有时间安排接下来的事情,其实,接下来有什么事情那么着急吗?什么也没有,没有也着急啊。比如,我正在走路,总是走得急匆匆的,急到自己气喘吁吁也不肯减速下来,着急赶时间吗?没有,就是着急走。吃饭也是这样,明明都知道是因为吃得急了肺部和胃部已经不舒服了,可就是慢不下来。无论走路,吃饭,工作,娱乐,不管我正在做什么都会着急,肌肉始终是紧张的,哪怕我是一个人,哪怕我是睡觉。而且思维总是不能停在当下正做的事情上,始终在考虑未来下一秒以及下下一秒尚未发生的事情上,未来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吗?什么也没有,明明知道,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正如一行大师所说的,我是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当下的每一分钟每一秒我都在急躁、焦虑中度过,如果期间有人打扰我,我会感觉更烦躁,甚至想发火。这种身心不一,时间错位,使我痛苦, 而在这种状态下所谓的快乐也只是痛苦的暂时结束。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我感觉这不太妙,可找不出原因,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所幸,我遇到了瑜伽,因为教练会让我练习呼吸、冥想、放空思绪,每次练完后的瑜伽休息术中在教练的催眠中我感觉身心特别舒畅,有时候居然会在那里睡着。但即便如此,我知道,瑜伽只是暂时缓解我的症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今天看完一行大师《正念的奇迹》感觉一下开悟了,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因为我没有活在当下,没有对“当下”进行觉察。以前觉得“当下”应该是一段时间,现在我觉得,当下应该是每一秒,每一飞秒,或者比飞秒更小的计量单位,“当下”就是现在。正念,就是对“当下”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觉知。行走时,应当觉知正在行走;坐下时,应当觉知正在坐下,躺下时,应当觉知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我们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除了对身体的觉知,还要对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想与感受,觉知与我相关的一切。

心念的稳定、一心、不动、不恼、专注一境与不慌乱,即为正念。当我理解正念的含义,开始学着察觉我的身体、呼吸、念想与感受,我明白一个道理,现在做的事,是最重要的事,现在伴的人是最重要的人,现在拥有的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支控的时光,我不属于过去,不属于未来,只属于现在。洗碗时,洗碗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喝茶时,喝茶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如厕时,如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不要为了赶任务做事,全神贯注地做每一件事情,享受现在正在做的,与它合一。不要做“未来”的奴隶,不要烦恼那些未来要做的事情,不要想着开始或者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因为这一刻,就是生活。所以,此后余生,一举一动都是仪式。一笔一画,写好每一画,因为这一画是字的生命和价值。一呼一吸,认真感受,因为呼吸之间有了你我的生命。感谢一行大师,感谢送我这本书的朋友震,感谢现在正陪伴着我工作和生活的同事、亲人和朋友们!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三

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本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内心焦虑情绪的问题。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内心淡定许多,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绪化的问题。

当你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呢?本书能够给我们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舒缓各种负面情绪呢~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能够腾云驾雾、踩风火轮,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专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状态。

佛说:“万物皆空”,“空”不是没有,其核心是法无自性。每一个东西都没有确定的本性,状态都会变。一个桌子,此刻因缘和合,它是一个桌子,而几年后,因缘消散,变成了一堆木材,当柴火烧成了灰烬,作为肥料,又作为另外一种状态存在。而一个人,此时因缘和合是一个人,但是若干年后可能成灰烬、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空的,能关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观察它,它自然会逐渐消散。

那我们开始跟着这本书的脉络学习

本书作者是一行禅师,越南人,在xx期间游走法国、美国,号召和平、停战,并在法国创建“梅村”。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想修炼正念的访客。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没有阐述详尽的佛理,但单从这封信中,我们已经学会什么叫做正念,和正念为什么是奇迹。

本书开篇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曾和禅师修行的年轻人结婚后发现自己要工作、要照顾妻子情绪、要给小孩儿换尿布、、、自己修炼的时间变少了,然后他试着把修炼正念运用在生活中,意识到配妻子、小孩儿也是自己的时间。没有所谓的你的时间、我的时间。陪孩子的时候老想着工作还没做完,并不能帮你解决孩子和工作的问题,反而更痛苦和焦虑,所以陪孩子的时候就专注于陪孩子,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时刻保持正念,让自己的念头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话锋一转,又说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觉得洗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那边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将的、喝茶时候。老想着快点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确的洗碗?

所谓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们在洗碗的时候就应该只是洗碗,也就是说,在洗碗是,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在洗碗的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就是正念,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或者游戏,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如果你就会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赶紧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可是洗碗这个过程也是你人生的一个部分,你自己给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是为洗碗而洗碗。换句话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上时,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者也,鲜能知味者。”我们每天吃饭却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饭一上来我们想的是什么,想的是:“吃完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快点吃,别耽误事儿”或者先拍个照片发微博发朋友圈,没有去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味道。修炼正念甚至要求我们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炼正念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禅师有次和他一个学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没吃完嘴里的那块就去掰下一块,一行禅师说:“你应该先把嘴里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在正念的状态。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会吃橘子。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入狱,禅师写了一封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在监狱的坐和家里的坐有区别吗?有,因为监狱里坐着没有自由对吗?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觉得被束缚,所以内心觉得很痛苦。可是坐的这个动作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在监狱里坐着时正念跑了,向往外面的世界,才会内心痛苦。感受当下的感觉,明白此刻的状态,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做法,是遇到任何问题,对会让自己身心收敛到体内,明白此刻的状态。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还是生活中其他情况,当我们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时。当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当头,都可以对旁边的绿树和阳光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念着其他事情。等车、开会、航班延误,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程,保持正念,专注内心的感觉,这就是正念。

好吧,我认为个人难以做到,走路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情绪难过的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修炼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樊登老师曾飞机上偶遇偶像柳传志,柳传志正在看《杜拉拉升职记》,而樊登老师正在看《金刚经》,柳传志好奇问樊登老师年轻人为什么看这本书,樊登老师问:“你觉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柳传志说:“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最痛苦的。”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师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认为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假设有人花500万买彩票只剩下200万,你不会痛苦可能还会觉得好逗;别人失恋你痛苦吗?而自己失恋就很痛苦,别人痛苦你不痛苦,因为你认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如何让这种痛苦尽快控制然后熄灭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当你保持正念,就会明白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能够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一回事。

当你知道正念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知觉,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禅宗时。

王守仁的《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言行一致或者先知?还是后行?樊登老师解读这个词的核心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念头没有跑。你的心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们有时边走边玩手机,玩微信,会感觉很累,因为分心了,没有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一位学生做行政高官,向王守仁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修炼,俗事繁杂,经常要处理工作。王守仁回复他说,“我什么时候告诉你修炼要专门找个时间的?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当有人想赢官司给你钱时,你不要,修炼自己的不要贪心,当一个人说来说去说话不清楚,你能不烦躁,这就是在修炼你的耐心,当案情复杂而你能够找出头绪时,你可以修炼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

我们读书只是方法,修炼还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进程度。一行禅师给我们如何修炼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专注于工作。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老想着去吃东西,心里想:“怎么还不下班啊,急死我了”一旦有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感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从分别心而来。我们微信朋友圈有时会看到有人说“今天又周一了,好痛苦”、“还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实放假也不一定会开心,放假和对象吵架,好好的一个假期被吹了、、、每一个东西都没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乐,而是源自于自己的分别心给其的定义。体会上课、上班的感受,因为这是我们生命中注定的一天,无论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儿,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说回一行禅师给我们修行方法的第一招:专注工作。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随机应变。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难的地方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庙。因为家里打破正念的东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难分开。

具体方法有:

1、有觉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数息法,当后期能够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数息而是专注于呼吸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禅,工作、吃饭、洗碗,和朋友聊天,时刻保持正念。

eg:有个人悟道,过一段时间后,徒儿问他,“师父,你悟道之后干嘛呢?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吗?”,师父回:“饥来吃饭困来眠。”,徒儿说我也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啊,那悟不悟道有什么区别呢?师父说,我是该吃吃该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儿就睡,而你对吃和住是百般挑剔万般拣择。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很多人会说“这工作好,还是那工作好?”、‘这顿饭好,还是那顿饭好’、、、学道没有别的,就是别挑挑拣拣。因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别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会问那修炼成这样了,生活会不会很无趣,很没劲、无聊?就像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无聊、凑合事儿、差不多,而是指合适的极致。孔子一生都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也没有见谁达到过那个境界。当我们修炼到无分别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觉得我们应该追求金钱、权利、这都是因为社会惯性,我们被社会惯性操纵,老觉得“别人有车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车子房子,没有就会很痛苦,这都是我们着了社会惯性的道。只因为社会惯性牵引着你跑,所以你没法儿面对自在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是最不自由的。我们有没有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之后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懊恼当时真不应该说那种话,真不应该打人。因为那是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控制,是情绪的奴隶。而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就需要调动我们的正念。

修炼正念,是佛教的入门,放下一切,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没有自性,一件坏事在若干年后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当坏事发生的时候我们内心无比痛苦。

所以试着修炼我们的正念,给自己一个“正念日”,每周用一天时间修炼正念,这天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饭、生气——告诉自己,“我此刻在生气”,如何快速的不生气,就是知道让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对着镜子,盯着镜子里生气的人,说“这个人在生气”,生气的人就不生气了~若没有这个观察者,任由生气情绪带动生气,这个情绪就永远停不下来。

面对我们的痛苦,并照顾他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需要我们照顾,因为他们都说我们人生的一部分,这些情绪就会越来越懂事。不能憋着,会憋出病来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别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苏格拉底在判处了死刑时说:“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来,死和活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是一个得到高僧,所以本书的后半段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师说里面一段话特别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个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悲观或乐观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那是浮现在菩萨和其他正道者脸上的微笑,这才是真正安详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状态,无分别心,就没所谓的悲观和乐观。

而如何控制我们负面情绪呢?无论何时,当一个善念升起时,认知我心中升起了一个善念,当一个恶念升起时,认知我心里升起了一个恶念,无论你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着其中,试图消除它,去认知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正念,也必须知道离开了,保持着也要认知正念还在。

正如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定义:“我是我的观察者”。找到我的观察者时,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而我们通常吧自己的观察者去掉了。所以禅宗会有时给你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你的体内做主的是你吗?

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内心放平缓,其他各种事情也就做好了。

当分别心升起时,知道自己有分别心,分别心就减弱了~

最后,我们可能很难保持正念的奇迹,但是修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达不到才好玩,如果一个东西随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么钱了,太简单就没意思了。

人生无论做什么,工作、学习、生活,都把它当做修炼的过程,而且能够时刻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会它并关照它,观照它在进步还是退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四

你会吃橘子吗?对于没有学习过正念的人来说,并不一定会。

正念就是感知当下的状态,就像是跳出自己的视角看待自己。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念头。当你吃橘子的时候,就是吃橘子,即不要匆匆,也不三心二意。

现在我们感觉生活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于是就干着这个想着另一个,其实这样做,生活就不会有幸福感,更不能产生心流体验。这就是学习佛学的现实意义,得道高僧很容易产生心流体验,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能在游戏和偶尔的时候才能产生。

我一向反对庸俗的学习佛学,对于那些非自然的神秘力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对于烧香求佛这种贿赂、买卖“运气”的做法,更是鄙夷。

作为现代人,学习佛学,就应该学习佛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哲学和现实指导。佛陀的哲学思考很是深入,对于五蕴皆空这个哲学问题,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理解。而对于心流体验的追求就更是有用,可以很好的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这本书就是教我们的如何体验生活的,希望你能有更多的心流体验。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五

这次我坚持连续15天完成了一行禅师著作《正念的奇迹》的阅读,获得了一次充满平静、祥和、喜悦和慈悲的心灵修行的体验,感恩善知识!一行禅师是一位越南人,长期在法国传法,被称为“当世第一大德的禅宗僧人”,一行禅师温暖、细腻、亲切、和蔼的文字,如清澈、明净、甘美的涓涓细流,向我的内心传递了“正念”和“坐禅”的精髓与方法。我想从三个方面总结一下我这次心灵旅程的心得与感悟:

(一)改变

改变源于对“正念”的正确认识。“正念”是什么呢?一行禅师没有用高深的理论或精妙的比喻来阐释“正念”的概念,文章一开始,禅师描述了他的弟子艾伦带着自己的小儿子来看望禅师,禅师与艾伦就”家庭生活轻松吗“的话题进行了对话。艾伦没有直接回答,他谈了时间的分配:以前他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陪妻子的、陪孩子的、做家务的和自己读书、写作、研究或散步的;现在他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他把陪妻子、陪孩子做功课和玩、做家务都看作是自己的时间,在与妻子和孩子在一起时,感受他们的存在并想办法让自己对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结果不可思议的是,艾伦发现自己拥有了无限的自己的时间。读完他们的对话,我豁然开朗、恍然开悟,明白了”正念“是什么,还有”正念“源于哪里。正念就是”专注“、”用心“、“至心”或”定“,它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它源于当下或此刻。

(二)领悟

领悟源于对“正念”的正确理解。《洗碗就是洗碗》、《吃橘子》两则故事能让人澄明地理解何为”正念“。《洗碗就是洗碗》这则故事讲的是禅师与他美国的一个名叫吉姆的密友,就洗碗的事展开的对话和思考。吉姆看见每次晚饭后都是禅师洗碗,就提出让他洗碗的请求。禅师说,好呀,但是你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不以为然,但是禅师仍然告诉他洗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选择第二种方法,吉姆从此学会了洗碗。思考:如果我们洗碗时,只想接下来要喝的茶,接下来要看的电视节目或接下来要见的人,那么我们一定会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也即是我们洗碗时没有活在当下,我们在洗碗池边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那么我们也很可能不会懂得喝茶和生活。我们喝茶或生活时,就总会想着其他事情,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生活,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吃橘子》是禅师与吉姆之间的另一则故事。一次禅师和吉姆一起在一棵树下分吃一个橘子,吉姆在思考他们的计划,以致忘了他正在吃橘子,他掰了一瓣放进嘴里,还没吃完就又掰了另一瓣橘子准备放入口中,禅师只好对他说,他应该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自己正在做什么。当时的情况是,吉姆根本似乎没有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了什么,那是”吃“他的计划。思考:一个橘子有许多瓣,如果你不懂得好好吃一瓣,那么你也不可能好好吃完整的一个橘子。后来吉姆因为反战运动入狱,禅师担心他能否忍受监狱的四面高墙,就写了一封短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个橘子吗?你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的。

接着禅师讲述了唤醒自心正念的心法:清晨醒来,生出的第一个心念就是: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禅师还介绍了《正念经》:”行走时,应当觉知行走;坐下时,应当觉知坐下,躺下时,应当觉知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态,都应对此有所觉知,如此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思考:仅仅对我们的身体保持觉知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觉知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想和感受,觉知与我们相关的一切。

艾伦把跟别人在一起的时间当成自己的时间,他就有了“无限”的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当我们走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时,就可以修习“正念”,如果我们修习“正念”就能真正地体验正念:我正走在这条通往乡间的小路上。当漫步在小路上时,我们如果能真正安住在正念中,那么就会了知自己正行走在这美妙的大地上,就会觉得每一步都是无上的奇迹,欢喜将如花儿般绽放在心间,使我们就此步入实相的世界,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是不可思议的实相。

(三)正念的修习

(1)工作中的修习。人们每天必须筹备各种计划,总有层出不穷的棘手事情要做,那么人们该如何修习“正念”呢?禅师的回答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在工作中修习正念的方法。正念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让我们可以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2)有觉知的呼吸。呼吸时连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让我们身心合一。有觉知的呼吸可以防止心念的散乱。不论何时,只要心念游离不定,我们都可以使用呼吸来重新看好我们的心。我们的呼吸应该是轻柔的、和缓的、顺畅的,像流过沙土的小溪一般。我们的呼吸应该是非常宁静的,静得坐在你身边的人都听不到,我们的呼吸应该是温和地流动,一如河流,而不是马儿的疾驰。对我们呼吸的运用自如,就是对我们身心的掌控自如。每一次发现我们心神散乱时,都可以运用观照呼吸法来加以调制和控制。呼吸是工具,呼吸本身亦是正念。

(3)正念日。每秒、美分、每刻、每时,每天都应当修习正念。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禅师建议:我们每周留出一天作为正念日,来全身心地修习正念。正念日可以提醒我们今天是我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觉知中,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没有丝毫时间上的逼迫,我们享受我们的工作,并与它合二为一。我们无论做什么,举手投足,都不慌不忙,非常沉稳,没有丝毫勉强。我们学会不做未来的俘虏,不烦恼未来要做的那些事情,不想着要开始什么或摆脱什么,也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4)静坐。为什么要静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彻底的休息,静坐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彻底的休息,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扰乱并堵塞我们意识的忧愁和烦恼。静坐时,可以随顺呼吸,放松身体,像佛一样微笑,放下所有的事情,心保持如如不动,除了呼吸和微笑别无牵挂。如果我们能这样的话,15分钟就可以达到沉静的状态,内心充满祥和和喜悦,一直保持这种安静和平和。静坐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吗?事实上,静坐的目的远不止于此,然而放松是静坐的必经的起点,如果我们懂得放松,就能有颗宁静的心和清澈的头脑。

(5)以心观心。禅师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有两扇门,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而我们的心就是门口的守卫。不论什么时候念头进来或出去,我们的心都觉知,但是这个意象有缺点,它让我们觉得进入的人和守卫的人是分开的,事实上,我们的念头和觉知都是我们自己。比如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的本身,我们快乐时,我们就是快乐的本身,我们产生这些念头时,我们本身就是这些念头。我们既是守卫也是访客,我们即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学会以心观心,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本心。

(6)正念的利益。正念让我们明白“现在”就是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和我一起生活的人快乐。家里有一个人具有正念分明,就会全家都会正念分明些,全家都变得和平喜悦。就像一座花园,由一个具有正念的人照管,那里的花儿总是清新翠绿,那是因为看护人从正念中涌出的和平和喜悦滋养着它们。所以古人云:圣人出,河水清,草木绿。

所谓“学以致用”,我想通过对一行禅师著作《正念的奇迹》的学习,达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书中的观念和方法,来影响和转变自己的心念,让自己“心存正念”并体会无所不在的生命奇迹,让我的生活更具有智慧、更自在和更明白,从而影响并辐射到我的家庭、工作和学习中,让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刻,每一时、每一天、每一年、乃至整个生命的旅程变得更祥和、喜悦、美好!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六

这本书是在回家的路上,堵车的时候听完的,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帮助就是,今天虽然堵了1个半小时,但是开车过程中没有爆发“路怒症”,而且没有很辛苦的感觉,越发想完整的看一遍了。

听过之后,我对知行合一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隐约知道了我焦虑、急躁的源头,它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每一个当下。

樊登老师举的2个案例我都印象深刻,因为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工作和家庭,我就经常会在工作的时候想孩子,而在家陪孩子的时候又会不断地在操心工作的事情,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经常会抱怨,在单位忙到很迟,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甚至连孩子都会嫌弃我的心不在焉。

虽然我感觉很无辜,我竟无言以对,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我没办法跟家人解释我在上班的时候都在想着孩子,我更没办法解释我在陪孩子的时候却在操心工作。

另外一个案例关于工作和修行,我经常会觉得现在每天的工作比较多,导致我压根没有时间修行来提高我自己。这跟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矛盾与纠结经常伴随着我,这让我一度很痛苦。案例中提到: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听完这个瞬间感觉如释重负,对啊,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我一直在修行,只是我自己不曾察觉。

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 篇七

《正念的奇迹》是一行禅师写给好友的一封长信,书中没有阐述详尽的佛理,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念,什么是正念的奇迹。

什么是正念呢,举个例子,在我们洗碗的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心念和动作,这就是正念。

全身心的投入到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就是正念,洗碗就是洗碗,不要想着接下来我要去看一部什么样的电视剧;陪伴孩子就是陪伴孩子,不要想着接下来我要去处理什么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专注于工作,不要想着工作结束后,我要去怎么放松;专注于此时此刻,才能让我们每天的时间真的充实,每天的生活真的美好,而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应付差事。

当然,随时都能觉知自己真的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生气时知道自己在生气,焦虑时知道自己在焦虑,开心时知道自己在开心,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人生是场修行,愿意为之而努力才能过得轻安喜乐。

之前听到佛法呀,觉知啊,总觉得是骗人的,但是看心理学的书籍越多,才发现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真正得道之人不会被欲望折磨,不会被心事烦扰,不会被他人掌控,也不会被情绪所左右。然人生之路很长,吾辈仍需继续努力。

希望你和我都能让自己的内心平和,生活轻安喜乐。

正念,什么是正念呢

一行禅师说,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可能直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行禅师举了很多反例,例如当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如果脑子里全是上午即将进行的会议、一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可能连路上出现了哪些东西都不知道,更体会不到沿途美丽的风景。

现在社会节奏很快,手机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碎片化,各个公众号短视频都想抢夺大家的注意力。有时候在上网,原本明明是打开网页准备搜索某个问题,却突然间被弹出来的各种信息不知道带到哪里去了,结果本来是查找资料,最后搞了半天刷了几个新闻。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心思散乱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正念的状态。

一行禅师说: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一行禅师举了洗碗的例子来解释正念,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当然包括我,对于洗碗这件事情都是深恶痛绝,把碗扔进池子里就再也不想看它一眼了,尤其是当洗碗任务是“被指派”的时候,心里就更加抵触。一行禅师说,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而将洗碗视作令人厌恶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确切的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我们身体在洗碗,心思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完全体会不到生活的真谛。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的事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不属于自己。

要感受当下,最简单直白的方法,是从呼吸开始练习。人的呼吸方式,与他如何回应周遭世界,存在着某种关联。当我们因为工作烦躁而情绪紧张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而混乱,当我们心境平和时,呼吸会变得平静而稳定。反过来,用练习呼吸的方法,也可以控制情绪,当我们遇到突发状况时,保持正念的深呼吸三次,就能初步平复紧张的情绪。

书中还提到给自己安排一个正念日,对于当下社会也许有点奢侈。这一天你要试着做自己的主人,忘掉其他天要做的工作,不要安排任何聚会,或接待任何朋友来访。只做些简单的工作,例如打扫房子、做饭、洗衣服、清扫灰尘;一旦房子整洁干净,东西也都各归其位,就慢动作洗个澡;之后,准备泡茶、喝茶。下午时候出去散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练习保持正念的呼吸;傍晚时给自己准备清淡的一餐;晚上,可以读读书,或者安静的听一会音乐;睡前不再读任何书,不再让大脑接受新信息,而是要彻底的放松五到十分钟。通过这一天真正认识生活,感受正念。

读了《正念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现在做的事是最重要的事,现在陪伴的人是最重要的人,现在拥有的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时光,守护当下,勇敢前行。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正念的奇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62 1010